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Angela Che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區塊鏈能吃嗎?

Angela Chen
·
·
區塊鏈不能吃,但我用它換了好吃的餅乾及棉花糖,也用它付了上課的學費。

原諒我用這麼粗鄙的題目來談論這麼先進的「區塊鏈」。

今年年初,我正在徒步環島,每隔一兩個星期六晚上八點,就躺在民宿床上聽阿瑪線上工作坊開設的加密貨幣課程,最後總算對Likecoin有較多的了解。

前兩個月,工作坊公告舉辦 《區塊鏈社會學》讀書會,忍痛將市友們的讚賞化為知識,拿出1,000個Likecoin報名參加。

以當時兌換率,不到新台幣200元,非常實惠,但這1,000個Likecoin得之不易,既然@閱讀筆耕 重賞徵文,可核銷這筆費用,更得加倍努力分享心得,以彌補我空洞的錢包。

[以上是為了衝字數而寫,以下正文開始]

兩次周六的課,邀老公搭便車一起來聽。我義正詞嚴地說:生為現代人,得跟得上時代潮流。他說,區塊鏈是甚麼?區塊鏈能吃嗎?

我回答:區塊鏈不能吃,但我用它換了好吃的餅乾及棉花糖,也用它付了上課的學費。未來的某一天,也許它會成為資料儲存或交換的主流,而我們都有機會看到。


身為商管領域的老師,多少曾耳聞「加密貨幣」或「區塊鏈」,但,實務往往跑得快,方法論及法律則拼命追趕。

資概(非資工資管領域)教科書提到創新科技,仍停留在A(AI,人工智慧)、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 Computing,雲端運算)、D(Big Data,大數據),E(Eco-System,生態系統),偶爾加上F(FinTech,金融科技)的基本定義,任課老師大多欠缺實務經驗,只能照本宣科。當我們環顧周遭的親朋好友,甚或Matters市民,不瞭解區塊鏈似乎才是常態。

因此,是否可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讓大家了解什麼是「區塊」?甚麼是「區塊鏈」?區塊鏈有何特點呢?


區塊鏈的特性

1. 區塊及區塊鏈

網路,就像我們的道路系統。

如果從101大樓(信義路五段)出發,開車到台北車站(忠孝東路一段),有很多種路線組合。行進中,如遇到某路段塞車,可轉走其他路線,最終都可以抵達終點。假設一群朋友各自開車從101出發,約在北車碰面,在此忙碌的道路系統中,大家需要一輛隨著一輛,走相同的路線嗎?不會,也不必。

網路也是這樣。傳輸資料時,為提升效率,資料先被切割成一個個小小的區塊(Block),這些區塊在忙碌複雜的網路世界分頭奔進,各自尋找順暢有效的路線,當所有區塊都抵達終點,就會排隊組合回到原狀。

簡單來說,區塊鏈就是將這些區塊分別儲存在不同參與者的電腦(通常稱為節點)所形成的網絡。

因此,它有以下的特點。

1. 去中心化

區塊鏈是一種分散式的資料儲存及運算網絡,並非特定國家或組織(公司)所創建或擁有,而是由一群個體(及他們的網路與電腦)透過協議或程序組合而成,採用投票方式形成決議。

簡單來說,區塊鏈就像由一群快遞員組成一家快遞公司,共同討論接單的邏輯、獎酬及各種決策;而統一速達公司旗下的黑貓宅急便,則建構接單平台、決定接單邏輯或薪酬及獎懲方式等等,均由其高階管理者決定。

這就是區塊鏈最常被提到的核心價值,去中心化,區塊鏈沒有老闆,沒有高階管理者,而是一群參與者採用民主方式,決定所有的議案。

至於其他常被提到的特性,並非區塊鏈專屬,簡述如下。

2. 不可竄改

透過網路傳輸重要資料時,會透過加密法將資料(區塊)加密,避免資料被竄改或被偷窺等等。我們在momo下單買父親節禮物,這張訂單由你的電腦透過網路傳到momo的電腦之前,會先加密變成一串亂七八糟的符號,即便有人偷看也看不懂,更是無法修改。

區塊鏈也是採用類似的加密邏輯,確保資料儲存及傳輸的安全。

3. 智能合約

區塊鏈中最難懂的就是智能合約。

傳統的合約是由雙方討論議定而成,為確保合約被履行,須由第三方來保證(例如:銀行或法院)。

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則是經過決議的邏輯,一旦符合邏輯就會自動執行。例如:拍手一下讚賞一個likecoin(或whatever),拍六下是superlike,一旦拍了手,就無法後悔,也無法取回。

智能合約一旦符合邏輯就會自動執行,無須人為介入,交易成本也較低;它的交易公開透明,較易被取信,此外,因為區塊鏈的分散儲存及加密特性,也較難被駭客入侵。

可惜,區塊鏈並非如我們想像般的自由及民主。

4. 匿名:公有鏈、聯盟鏈與私有鏈

區塊鏈還有個特色,就是匿名性。區塊鏈上的每個交易者(參與者)只是一個代號,這個代號無法追蹤至本人的真實身分,因此,交易雖然透明,交易者卻不透明。這也是各國政府嘗試管制加密貨幣的主因,因為以區塊鏈架構為基礎的加密貨幣,非常容易成為犯罪集團洗錢的工具,且困難追查。

為了獲取區塊鏈在效率及安全上的優點,於是發展出由特定組織建置的私有鏈跨組織建置的聯盟鏈,以有別於任何人都可以參加的公有鏈。私有鏈(組織內)或聯盟鏈(跨組織)因屬於特定組織,參與對象受限,且須辨識身分,失去區塊鏈追求去中心化及匿名性的特質。


區塊鏈的應用

區塊鏈雖被討論的沸沸揚揚,但既知的應用大多就在加密貨幣及最近興起的NTF。

1. 加密貨幣:比特幣(Bitcoin)是第一個區塊鏈技術下的產物,加密貨幣也是區塊鏈運用的主軸,日趨成熟且被承認的加密貨幣因可轉換為法定貨幣,也逐漸成為理財或付款的工具。

2. NTF(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透過區塊鏈的技術將作品的權利(畫作)、憑證(入場券、門票)、資格證明(會員卡、學生證)等轉化為圖像(Token),與QR Code的機制類似,但具有匿名、不可竄改等區塊鏈特質,可控制發行數量,也無法任意複製。

3. 區塊鏈函證函證是指會計師查帳時,發函給與受查公司往來的機構,確認交易資料的正確性。例如:A公司向B銀行借了300萬元,會計師為確認這筆交易的真實性,發函問B銀行是否A有借這筆款。2018年財金公司建置金融區塊鏈函證服務系統,邀請金控配合參加,這是台灣政府首次推廣區塊鏈,因而鼓勵(強迫)函證上鏈的(失敗)案例。

其他還有區塊鏈遊戲,如GameFi,寫作平台,如Matters,即是區塊鏈應用的先驅者及翹楚。

即便網路報導(吹噓)區塊鏈的應用,但多以私有鏈為主,無論金融、醫療、投票、身分辨識等等,只是將書面化、無紙化轉為區塊鏈化,以提升處理效率及確保資料安全,這些應用上公有鏈的機會,非常微小。眾人雖不信任政府,也不見得信任其他人。

以近來Poly Network遭駭5億美元及此次Matters受到DDos攻擊的情況來看,區塊鏈仍然存有很多疑慮,且即便鏈上資料安全無慮,入口仍可能受阻或被攔截。

因此,這些涉及個人隱私或財務的資料是否可能上公有鏈,十年內的可能性不高。倒不完全是民不民主或基礎建設健不健全,而是大眾對區塊鏈的認知有限,仍抱持懷疑的態度。


外行人胡亂寫,如果內容有錯,煩請指正,謝謝!

André François McKenzie on Unsplash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