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記】海內經
作者:夏朝
校勘:嚴無
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之。
西海之內,流沙之中,有國名曰壑市。
西海之內,流沙之西,有國名曰泛葉。
流沙之西,有鳥山者,三水出焉。爰有黃金、璿瑰、丹貨、銀鐵,皆流於此中。又有淮山,好水出焉。
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雲之國、司彘之國。
流沙之東,黑水之間,有山名曰有死之山。華山青水之東,有山名曰肇山。
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穀自生。爰有百獸,相群爰處。
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叵木,若水出焉。
有禺中之國。有列襄之國。有靈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蝡蛇,木食。
有鹽長之國。
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
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百仞無枝,有九斸,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有青獸,人面,名曰猩猩。
西南有巴國。
有國名曰流黃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塵土。有巴遂山,澠水出焉。
又有朱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
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
有人曰苗民。
又有青獸如菟,名曰菌狗,有桂山,有翠鳥,有孔鳥。
南海之內,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
北海之內,有蛇山者,蛇水出焉,東入於海。有五采之鳥,飛蔽一鄉,名曰翳鳥。又有不距之山。
北海之內,有反縛盜械,帶戈常倍之佐,各曰相顧之屍。
北海之內,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鳥、玄蛇、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國。有赤脛之民。有釘靈之國。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海內經》解說:
《海內經》是大禹治水時的救災探查紀錄,與海內大治後,進一步的治理探查記錄,其目的是對諸侯的救援紓困與文化交流。
「四海之內皆兄弟」是治理形成的共生意識,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則是夏朝開啟的王道思想;透過海內東、西、南、北經,就可以知道夏朝疆域與夏朝諸侯的概況。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面臨世界的滅頂之災,堯帝任命鯀治洪水,鯀未顧及下游居民大築堤壩,非但阻擋不了洪水,反而造成下游民眾受災更甚,帝堯只能殺鯀以謝天下,復任命禹重整鯀的治水團隊,於是禹擬定海內治水計畫,便開始了大禹治水與地理勘探。
西海之內,流沙之中,有國名曰壑市。
「西海」是指青海湖,古代面積應該會比現在大得多,特別是在大洪水之後,柴達木盆地可能都裝滿了水。「海」字在夏代之後,字義就更廣了,除了代表領域,也是指海域,或因為海內即國內的關係。
西南有巴國。
或許由於蜀道艱難,伏羲氏並未進入四川盆地,大洪水後,大禹治水團隊為疏導洪水,終於發現並即時拯救了巴國的滅頂之災;此後,巴國成為夏朝忠實諸侯,夏亡後,並未臣服於商、周,直至秦滅巴蜀,由於四川地形封閉,使古彝文得得以流傳至今。
「彝」為宗廟常器,字間「米」、「絲」都是中華文化的特色。
有人曰苗民。
大洪水將三苗的主要疆域化為汪洋,三苗掙扎求生侵犯中原邊境,亂平後被遷往遙遠的西域,而「苗民」應該是三苗的西南遺民,也就是生活在雲貴高原上,幸免於難的三苗人民,五千年後,苗民依然保留其傳統文化與民族信仰。
種族滅絕與民族迫害,絕不是中華民族所為,尊重包容與和諧共生,才顯出中華文明本色。
南海之內,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
「衡山」之名被流傳至今(未必是今之南嶽),「南海」水退之後,即「雲夢大澤」,「雲夢大澤」乾涸後即今日的洞庭湖與鄱陽湖。
北海之內,有蛇山者,蛇水出焉,東入於海。
「蛇山」應該是今日的大興安嶺,此時所謂的「北海」,其範圍涵蓋東北平原甚至呼倫貝爾高原,而大興安嶺則泡在水中。
北海之內,有反縛盜械,帶戈常倍之佐,各曰相顧之屍。
面臨世界級天災,受災者反而戕害救災者,無異於自掘墳墓自取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