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療癒是怎樣煉成的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閱讀分享】《原子習慣》因為自律,所以自由

療癒是怎樣煉成的
·
·
自律,是我對抗外部環境變得不自由的方法。

上一篇原子習慣的關鍵詞為身份的重塑,今天分享的關鍵詞是環境。

原子習慣一書強調環境塑造行為,我們也是環境下的產物。人們普遍存有迷思,認為紀律性強的人就是天生自律。實則不然,紀律性強的人是將自己安放於有紀律的環境之中。

是故,我們可以透過改造環境讓自己更易於建立良好習慣,除去不良嗜好。人類是視覺動物,我們做一件事並不一定因為我們特別想做,有時只因那近在眼前。譬如坐在沙發的你看到茶几前有罐可樂,則使不渴你也很大機會打開來喝,因為它就隨手可得。所以看到或看不到提示對我們建立或除去習慣起關鍵作用。而人類的另一本性是,抗拒誘惑困難,迴避誘惑則相對容易。

前文有提到整理手機的內容,因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沉溺於社交平台,累計起來的時間可說非常驚人,如把時間用在別處,或許能習得更多生活技能。所以,減少使用社交平台也是一直想實現的事情。現時我把所有社交平台app歸檔到名為noise的檔案中,首頁版面只留下每日要做的task list、地圖、電郵等實用的程式,也把電子書、Podcast等資訊性app製成widget放到不用解鎖的版面,這樣當我無聊時,我可以收聽podcast代替loop ig。這正是建立有紀律環境、減低干擾的實踐。我同事的做法更徹底,他把手機的臉書刪去了,這樣每次使用都要重新登入網頁版,諸多不便讓他loop臉書的動力也降低了,可以更專注於工作。隱藏不良嗜好的提示,讓壞習慣變得寸步難行,反之要培養的習慣就要把提示放在當眼處。

外在空間的改造以外,文化環境也同樣重要。人類尋求歸屬感的心理需求,讓我們傾向模仿群體。「加入到一個群體之中,在這個群體裏,我們希望建立的良好習慣是被視作正常的、受推崇的,群體彼此分享共同價值。」

在學佛上,年頭的時候參與了生活書院的廣論研討班,發現香港原來有這麼多虔敬佛教的年輕朋友,在生活方方面面落實護生的實踐,讓我大開眼界,也知道這些背違社會主旋律的追求是有價值的,自己不是異類。今年終於也提起了心報讀佛教課程。現在每個星期日固定有讀書會、法師導讀經典以及講座的環節,每星期要交修學週記。從小到大都無法持續寫生活紀錄的我,昨天交了連續第八週的修學週記。「知道別人在看你,是一種強大的動力。」法師會看,是我寫的動力。包括這個平台寫分享的文章,也是同樣。不經不覺距離寫第一篇的閱讀分享剛好一年的時間,閱讀及寫作量都比開立社交平台前大增,所以也心存感激,感謝花時間看的人以及堅持的自己。

因為自律,所以自由,這是我對抗外部環境變得不自由的方法,希望也能幫助到你。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