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支持系統」
「當我們心碎時,決定他人同情程度的,不是我們實際感受到多少情緒上的痛苦,而是他們認為我們應該感受到多少情緒上的痛苦。」《不必為悲傷感到抱歉》
人之為人,最大的特點,莫過於所謂的「連結」。其中,人際關係的連結最為複雜,也最難以清楚的梳理。「我有支持系統嗎?」「我的支持系統穩固嗎?」在人生經歷中,當我們遭逢變故之時,支持系統的重要性就會從日常生活凸顯出來。例如,當我們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那些我們常常主動聯繫的朋友們,就是我們的支持系統。或許我們只是想「討拍拍」,或許只是想發牢騷,但是有這樣的朋友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可以讓我們找得到,給予我們困境中所需的安全感,不正是人生往前邁進的重要來源嗎?然而,遭逢變故的我們,有時候對自己的支持系統有不合理的期待,以至於讓自己陷入惡性循環中。《不必為悲傷感到抱歉》的作者 Guy Winch 指出:支持系統關心心碎的人,其實是有隱性的限度。如果心碎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向支持系統索求關心,卻未見好轉,這些支持的夥伴們就會開始不耐煩,埋怨,甚至是憤怒。這是為什麼呢?Guy Winch說道:
「當我們所關愛的人處於任何急劇的痛苦中時,陪在他們身邊,基本上就是一種令人痛苦的經歷。為了給予他們支持與同情包容,首先我們必須把這些讓人不舒服的感受藏在心裡(否則我們會過分沉浸於我們自己的情緒反應,而無法專注於他們的感受)。我們這樣做是因為一種心照不宣的假設,那就是我們為了在他們身邊支持他們,我們自己必須忍受痛苦,而我們為此所付出的努力,將得到他們回以相對應的努力,也就是他們必須要痊癒,並且繼續前進。」《不必為悲傷感到抱歉》
原來,我們在成為他人支持系統的同時,其實已然在心中暗自假定,自己可以盡一份心力幫助落難的朋友。如果朋友的狀況沒有因而改善,多半支持系統會有點洩氣。如果支持者的努力看不見任何果效,時間一久,甚至會覺得是落難者沒有負起需要做點改變的責任。此時,原本的支持者已然開始猶豫,是不是還要付出更多的心力,繼續等待一個不會改變的結果?
「不幸的是,當我們的復原動力陷入泥淖動彈不得時,我們的朋友和親人並不是唯一失去耐心和同情心的人。失去社會性支持,會產生一種破壞性漣漪效應,那就是我們經常會把身邊的人對待我們的不耐煩內化,因而對自己失去同情。然後,我們被留在那兒,遭受著社會支持銳減,以及自我批評銳增的雙重打擊。」《不必為悲傷感到抱歉》
當付出看不見果效,當努力看不見希望,這時,原本的支持者也無法繼續無條件的付出了。更嚴重的是,在社會性支持失效的同時,連自己也失去了對自己的耐性。也就是說,自己對自己感到不耐煩,無法接受自己為什麼做不出改變,無法忍受自己持續性的失落。這是個警訊,因為此時不僅有一開始使你心碎的外患,還有來自於使你自我批判的內憂,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任誰都無法輕忽隨之而來的痛楚。
沒有人可以沒有支持而活著,也沒有人可以活著而不支持其他人。
這就是人生而為人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