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 閱讀後感

專才社會裡的通才
·
·
IPFS
·
所謂幸福是甚麼?簡而言之是「貢獻感」,而非一切地位,名利,物質等上下關係制度底下的副產品。

這是一篇很久以前的思考記錄,不過現在閱讀也覺得有意思,所以轉貼在這裡。希望大家也有所得著。



看畢《被討厭的勇氣》。

雖然未能完全同意阿德勒心理學的所有觀點,不過我覺得幾個重點講述得很好,可以吸收,並作深入的思考與討論。



1. 「自卑感」、「自卑情結」、「彰顯不幸」與「優越情結」是很相似的東西來。通常只要你看見別人妒忌、不能好好祝福人;又或是自吹自擂;又或是覺得自己沒有用甚至討厭自己,就已經是自卑感作祟。

自卑感是種壓力,正面意義在於他會讓人從縱向的關係結構中努力,反面就在於若過多,就會為求別人理解(甚至要贏,不需別人理解)的苛索,實際上是「一成不變」。

2. 縱向的人際關係最令人窒息的,在於我們會限制了自身的自由。人際關係若不能跳出「更大的共同體」來看,就會仰賴於上與下的縱向關係,而忽略了在宇宙間我們同為「人」的橫向關係。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應該建立橫向關係,而非縱向關係,大部份人生的苦,都從縱向關係而來。

3. 至於具體來說要如何建立橫向關係?阿德勒心理學提出「鼓勵」。一切的賞罰會與「自卑感」緊扣著,稱讚與懲罰就只能為人建立上而下的縱向關係。鼓勵不帶賞與罰,是以「人」的角度鼓勵別人在他的故事裡有勇氣做一點事。

另外把「我的問題」與「他的問題」好好分隔,也是建立橫向關係的第一步。介入他人的問題,我們就會墮入縱向關係裡去。

4. 所謂幸福是甚麼?簡而言之是「貢獻感」,而非一切地位,名利,物質等上下關係制度底下的副產品。貢獻感是指,先「接納自己」、「信任他人」,最後是貢獻他人,透過無條件地貢獻而獲得價值(即是說不是我付出多少就要在意別人有沒有為己而付出)。

不要想「我要做甚麼才能討喜」、而想「我可以為他做甚麼」。

5. 阿德勒心理學否認過去為人帶來的創傷,並主張目的論,例如因為侍應把咖啡潑在你的新衣服上而憤怒大叫。憤怒是你的選擇,使侍應就範是你的目的,情感並非本能反應。所以過去的痛苦也是種選擇,讓自己看起來很不幸是目的。(這一點很難使人信服,不過可以深入思考一下)

6.最後,阿德勒心理學提出:人的故事不是線性的。只是你把故事從過去與未來緊扣而已,讓你好像有個框死自己的「主題」,說實話那是種限制自由的謊言。

人的一生,是不斷舞動的一個個片段,由一個個剎那所構成而已。



以上。

有興趣可以買本來看看,我充滿懷疑,但他也解釋的滿精彩的。

可能你會覺得很烏托邦,但他會說當所有問題都是他的問題,一切其實很單純,你就由自己開始就行了。


《被討厭的勇氣》封面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專才社會裡的通才80後香港人,分享生活隨思,雞尾酒、清酒、足球、音樂、電玩、日本文化相關資訊,「周身刀無張利」,但同時範範都吹到兩句;不相信「認真你便輸了」,比較相信「魔鬼總在細節當中」。喜歡分享或認真討論問題的朋友歡迎追蹤。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關於自己的二三事 (2022年10月)

如何把一首歌唱好?

隨筆。2022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