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家詹明信逝世 享年90歲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edited)
·
IPFS
·
後現代主義是關於空間的,現代主義是關於時間的。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虛詞編輯部 

美國著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家、哲學家弗里德里克・詹姆森(Fredric Jameson,漢名詹明信)昨日(22日)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對衡縣去世,享年90歲。其家人夏洛特・詹姆森發文稱,「我們都很震驚,他的健康狀況下降得如此之快,但好在我們能夠把他帶回家,讓他在最後的幾天裡感到舒適。」

詹明信擅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文化評論,其研究領域涵蓋了歷史與敘事、後現代性,以及它們對文化領域的影響和意義。他的作品改變了人們對文化、政治和美學的理解,其貢獻不只在於馬克思主義的議題,更是他利用許多現代和後現代的文化例子來解釋它,又因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和學術影響,他被認為「引導了美國人文學科的方向」。

英國當代著名文學批評家、文化理論家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曾言:「詹明信是美國首屈一指的馬克思主義評論家,也是充滿驚人能量的思想家。他的著作所探討的範圍十分廣博,從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一直延伸到現代的科幻小說。」

詹明信生於1934年4月14日的俄亥俄州克里夫蘭,1954年畢業於哈弗福德學院,後短暫留歐,在此期間接觸了新興的結構主義。次年返美就讀於耶魯大學,師從語文學和比較文學家埃里希・奧爾巴赫(Erich Auerbach),並在1961年完成博士論文《沙特:一種風格的起源》(Sartre: the Origins of a Style)。當中反映他所受到的歐陸哲學和歐洲文化分析傳統影響,這與當時英美流行的經驗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學術風格大相逕庭。耶魯畢業後,他歷任哈佛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聖達戈分校、耶魯大學、杜克大學,後任美國杜克大學比較文學與批評理論講座教授。

在1960年代,受到沙特的影響以及歐美新左派、反戰運動和古巴革命等事件的激勵,詹明信開始相信「馬克思主義通過集體運動的方式,以一種生產性的文化力量重新煥發生機」。他開始著重於以法蘭克福學派為代表的批判理論及相關學者的研究,批判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二分法,從而與所謂「正統馬克思列寧主義」分道揚鑣。

詹明信一生探討意識形態與美學、文化與經濟、語言與歷史在文學、建築和電影中的深厚聯繫,從他早期接觸沙特的作品,到後來的黑格爾和馬克思、盧卡奇和阿多諾、班雅明和阿爾都塞都作出深入研究。他的代表作包括《馬克思主義與形式》(1971)、《語言的牢籠》(1972)、(1981)、《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1991)、《可見的簽名》(1992)和《班雅明:多重面向——詹明信重讀班雅明》(2020)。

其中他在1981年出版的《政治無意識:作為社會象徵行為的敘事》成為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亦是美國大學研究生的必讀文本,並已被譯成多種文字。他僅以「Always historicise!」(永遠要歷史化!)二字作為引言,成為他的格言之一,書中不僅注意到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和因果論的教訓,而亦注意到拉岡推崇的欲望的概念,以及德希達等解構主義者推崇的非中心的主體概念。

西方世界以外,詹明信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學界的後現代理論形成與發展,尤其提出的第三世界文學的「民族寓言」問題,直接影響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闡釋構架。他曾於1985年於北京大學和深圳大學舉行後現代主題的講座,並於1987年出版《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該書當年迅即被翻譯為中文。由於正值改革開放後的轉型時期,後現代理論的引入在中國文化界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