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独特性恐怕和机器“不能做什么”没啥关系

路边漩涡
·
·
IPFS

人们在历史上已经无数次地说,“机器不能取代人因为机器无法做XX”。

结论总是已经存在,只是需要想办法去说服别人。就像一场辩论赛,每一个论据被击穿后就找个新的,但是千疮百孔的红旗永不倒。

机器没法进行长程复杂思考?下棋下赢了。

机器没法拥有人一样的视觉?图像识别也赢了。

机器无法反思自我?自我监督的强化学习AI也在出现。

机器无法把已有知识用到新的领域?泛化学习AI越来越厉害。

机器只有理性?作画、作曲、写诗,什么艺术门类它们都不会放过呢。

机器没有情感?它们当然可以表现出情感,比如聊天机器人卖得一手好萌;但关键是,设计者们真的想让它们“体验”情感,然后因为被调戏过多心理受伤而罢工吗?


不是说机器们已经无所不能,甚至指出机器不能做什么是科研人员的重要使命(防止研究方向过分钻牛角尖;或许还能阻止社会舆论无端的恐惧扩散)。

但是只要是被指出的限制就有可能被突破,如果有足够动力的话。这是人工智能这个学科的“工科”(engineering)本质决定的:出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会有很困难很难解决的问题,但这逻辑上都不可能用来定义一个范畴。“这是人类的,是机器无法企及的”——这不是定义出来的,而是实证问题。

很多事情我们觉得机器“不可能”做到,只是源于直觉上我们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能做到”。


我完全可以接受强AI存在的世界。

当然要达到这个程度,不能只靠计算机科学家。我觉得AI最缺乏的就是“生活”,大量吃数据也只是得到了某一层面的“生活”,并由此定义了它们一切算法进化的终极目的——往往是过分单一的,就像一个流水线上的被异化的人。但是如果AI和物理世界真正互动起来(机器人,或者用脑机接口“寄生”到人身上),许多“人性的功能”,比如情绪、社会认知、物理直觉、自我意识,才有用处,AI才有动力去发展类似的算法。

是的,我假设这些“人性本质”都是进化出来的、为了更好生活的算法而已。

至于我们的社会是否有动力来发展这种强AI嘛,无数电影已经演示了无数种渴望AI陪伴的孤单。

欲望驱使下不断跨越曾有的界限,这恐怕更接近人性。狼可以训化成狗,海可以填造成地,世界总是会变得面目全非。

可是如果强AI们生活在我身边,会让我作为人的独特性消失吗?

简单的回答当然是,AI还是人造的嘛,“artificial”的帽子还摘不掉——一时半会儿。

但再问一句,“独特性”是什么?是天赋而成?是我的认知感受?

如果想把“独特性”与“不可取代”挂钩,这似乎已经把自己待价而沽,当作鱼肉摔在案板上了,而那厨子却未必多么欣赏你的独特性(“没有情感的聊天bot干起活儿来更稳定”)。长期来说,安全感都是短暂的,失业都是必然的,这样想对我来说更接近事实一点。

如果想把“独特性”与“天赋人权”挂钩,这是政治口号,而所有的毫不费力背后都是无限努力——需要运动,需要团结,与AI集团斗智斗勇,保障人类的统治阶级地位。这是一场未必道德、也未必会赢的战争。

何况真的要把人和AI划分成两个阶级吗?像白人和黑人,汉人和夷人,焉知未来没有一场平权革命让我们接受共处的日子?

唯一坚固的界限就是生殖隔离吧。当我们生活在这个没人想生孩子,只愿在网络上自由飞翔的时代。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