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的台灣選舉之後呢?

黃昭勇
·
·
IPFS
·

2020/01/11台灣將舉行總統、立委選舉,這場緊接在香港2019年的區議員選舉之後的民主投票,有太多值得討論與演練的議題。

作爲一個不以政治新聞見長的新聞工作者,對於台灣地方派系名稱、新舊黨派變化沒有太多研究,但對於台灣社會每逢選舉必出現的裂痕,則有很深的憂慮。

裂痕一:兩岸關係與新諒解

台灣民選總統從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再到➡️蔡英文,兩岸關係從緊張、緩和再到嚴峻,馬英九時代兩岸關係可說是二戰結束以來最緩和的時候,但緩和不代表和平在望,只能說是中國暫時收起武統台灣的氣焰,寄望於兩岸可以自然統一。李、陳時代兩岸關係即便緊張,但卻有直航、開放觀光、雙向投資等實質交流,也為馬時代的幾百萬陸客來台打下作業與民眾心理接受的基礎。

畢竟,沒有一個橫空出台的政策可以在民主國家瞬間受到歡迎,政策從討論、形成、推出測試到擴大辦理,理論上都有一個生命周期,政策的生命周期影響著每一個不同政治主張的群體,最終達成共識擴大或者招致反彈而消滅。

以目前台灣內部對兩岸關係的態度已走入「親中=賣台;反中=護台」的兩個極端,對照國際間看待華為的態度,這種簡單歸類的兩岸關係態度短期難以改變,更何況中國今年以來顯示出對台灣的不友善態度,將導致台灣社會對於兩岸關係愈來愈沒有期待,想等到政治氛圍轉變修正嚴峻狀況並不容易。明年大選後的兩岸關係該如何處理,K黨的兩岸紅利不再,D黨的提款效益也可能隨著香港情勢緩解下降,新的兩岸關係如何定調並且有著實際可行的發展,著實讓人無法樂觀。

兩岸關係一旦進入更嚴峻的零和遊戲,短期要改變只有期待政治情勢有重大變化,可能是中國也可能是台灣,政治局勢因新權力結構開始轉移,而後出現兩岸的新諒解時代,才有可能恢復緊張時期的交流,逐步降低敵意。或者,就是往更為疏離的方向前進。

裂痕二:世代交替與新諒解

在韓國瑜“號令”鋼鐵韓粉讓民調失準的策略前,蔡英文廣泛受到年輕世代支持與韓國瑜在45+年齡層有較高支持度。依照目前的民調預測,藍綠對決的態勢基本上還是高過第三勢力勝出的可能,也就是說,2020年的台灣大選很可能是年輕世代選出小英,或是高齡世代選出韓總。

不論是哪一種結果,新政權代表性不足已經不純粹是傳統的藍無法代表綠或是綠無法代表藍,而是有部分結果為年輕世代的政治選擇無法說服高齡世代,高齡世代的政治決定無法讓年輕世代服氣。而未來的台灣,是否有能力與財力維持目前不斷擴大的長照政策與0-6歲國家幫忙養,將會是一個觀察指標。

這兩個政策同時在高齡(潛在的受照顧者)與年輕(潛在的照顧者,不僅照顧長輩也要照顧小孩)世代間擺盪,國家的資源該如何投放,對不同年齡世代的影響為何,在台灣社會的互信基礎不斷隨著選舉被摧毀之下,不同世代有沒有出現新諒解的契機?

除了兩岸關係、世代變化這兩大裂痕,台灣社會持續存在著經濟發展路線、友善移民與國際友人路線、族群與文化傳承路線等等的裂痕,這些社會矛盾在選後要如何彌補,都是台灣社會無法迴避的問題。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黃昭勇相信經濟是世界的最大公約數,透過有意義的交換,不同的價值可以獲得提升,讓每個人的生活變得更好。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WEF對2019年可以樂觀看待的預測,台灣能沾上多少邊?

一次性使用的方便思維是地球的最大敵人!

新的一年,台灣的中概股會長成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