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編輯室|交換筆記|葉梓誦

SAMPLE
·
·
IPFS
·
原來,互聯網開初的構想,本來就與註釋相關。一九四五年時,美國科學家布殊(Vannevar Bush)曾寫過 As We May Think 一文,構想一台名為 Memex 的機器,助人記憶讀過的資料。當中資料互相連接的方式,啟發了超連結(hyperlink)的架構。有趣的是,Memex 本身的定位,更似是一套個人化的維基系統,由用戶自行創立連結,在讀過的資料之間自行拉扯關係,組成聯想路徑。

原文刊載於Sample雜誌IG


本來,我並不喜歡塗污書本。假如有話想說,有想記下的地方,通常都會另紙書寫,又或者貼上便箋。不過,購買了電子閱讀器 reMarkable 之後,便慣了在文章旁邊加上筆記了。reMarkable 的好處是,手寫筆及熒幕之間的觸感形如紙筆一般,摩擦力生出小小的幻覺。

編輯雜誌、撰寫文章,需要作的工夫往往都是從其他文獻起始的。所謂寫作,通常不是一個額外的工序,在學習、研究、考查之後進行,書寫本身就是工作進行的媒介。日常的寫作工作——劃線、抄寫、旁註、筆記整理、草稿書寫——往往備受忽視。然而,這些日積月累的微小工作,或許更能影響長久下來生成的果。於是,就一直劃線、潦草,為自己寫下無數的註。

即將出版的下一期,正正以註釋和旁註為主題。研究期間,卻發現了許多有趣的資料。

原來,互聯網開初的構想,本來就與註釋相關。一九四五年時,美國科學家布殊(Vannevar Bush)曾寫過 As We May Think 一文,構想一台名為 Memex 的機器,助人記憶讀過的資料。當中資料互相連接的方式,啟發了超連結(hyperlink)的架構。有趣的是,Memex 本身的定位,更似是一套個人化的維基系統,由用戶自行創立連結,在讀過的資料之間自行拉扯關係,組成聯想路徑(associative trails)。布殊補充,Memex 容許用戶對資料肆意添加旁註與評述,隨意調出資料及筆記。

這一套思路,後來也有人拾起。一九九三年,有一款名為 Mosaic 的瀏覽器,以獨有的圖形介面及網頁展示方法,正式掀起了互聯網的熱潮。Mosaic 團隊後來另立公司,其後變成 Netscape。在 Mosaic 的初期版本中,曾有公眾共同註釋的功能,用戶到訪任何網頁,都能留下公開的註釋,供人查閱。可惜的是,由於伺服器建立需時,功能最終擱置。這不禁令人想到,假如開發成功,互聯網又會如何發展?假如從一開始就具備註釋的功能,網絡生態或許就大不相同了。所謂的 Web 2.0,或許不會在多年後才出現?網站之間的連結或會因註釋而更緊密,不會演化成各個爭相競逐的獨佔平台?甚或,超連結很快就會脫離單向連接的方式?

多年後,網絡註釋的願景終於重回現實。二〇一七年時,負責制訂互聯網標準的組織 W3C,終於釋出了開放網路註釋的共通制式。及後,就生出了多個網絡註釋平台。其中,註釋平台 #Hypothesis,似乎是最便捷而實用的服務。用戶只需在網站(web.hypothes.is)註冊,下載插件,就能對任何網站或 PDF 加入註釋,同時觀看他人的註釋(於文中會有 highlight),甚或開展討論。這些註釋和討論,也能從你的個人頁面中一覽可見。從 Hypothesis 的數據可見,註釋的總量正指數性增長,最新數字逾 2500 萬則。無論是自用、小組圍讀又或課堂共讀,Hypothesis 也大有用處。目前所見,註釋多半相當有用,勾出脈絡,提供額外資料及圖表,交流討論也同樣有趣。可惜的是,華文世界暫時較少應用這套工具。註釋之好,在於知識共享,交流相長。註釋的未來,或許就在互聯網之上,誠邀各位共襄善舉。

如對註釋及註釋的未來發展有興趣,敬請留意下一期《Sample》。

____________________

#Sample樣本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literature #graphicdesign #hongkongart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SAMPLE❛ 如果可以這樣做雜誌 ❜ http://linktr.ee/samplemaghk
  • Author
  • More

#HOME|家在何處?

為何遊戲需要筆記?

不會腐爛的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