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Jing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書寫| 亂碼與碼字系統

Jing
·
·
看到這批好像史前文物般的歷史書寫痕跡,帶著一種拆禮物般的期待,我點開了這些檔案,螢幕上卻只出現了一堆亂碼。

這幾天我整理了個人雲端檔案,意外發現了一批2018年寫的筆記。那時候的寫作風格稱不上系統化,每篇文章都是隨性地用記事本txt檔案編輯,再根據當時進度完成的狀態,再決定是否放上Onedrive儲存。

看到這批好像史前文物般的歷史書寫痕跡,帶著一種拆禮物般的期待,我點開了這些檔案,螢幕上卻只出現了一堆亂碼。

我靠著修改編碼的邏輯,暴力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其實這也挺好的,想想看,要是那些試圖窺視我筆記的人(應該沒有這種人),打開這些檔案時,只能看到一片亂碼,而我尚未成熟的心思,就躲在這些亂碼後面不被輕易看見。請讓我腦洞大開一下:要是特務把我當成邪惡高層,如果他入侵我的電腦,以為這帶走這些檔案就能更掌握甚麼重要武器的密碼,那他破譯之後只能傻眼的看到很多風花雪月的筆記。


回想小時候,我總是希望可以買可以上鎖的日記本,防著媽媽藉著整理房間的名義偷看,但我為什麼要害怕呢? 可能是還沒準備好怎麼分享? 可能是我預設了媽媽接受度不高,看到我在日記裡的胡思亂想、已經做的事情會瘋掉,直到現在我就很期待培養一種氛圍,希望我的小孩可以跟我分享不成熟的想法。 現在我是懂得如何管理了,不管是別人想聽的或是我自己想講的。

不過,這樣一想,或許這就是我自我審查文字的根源吧?擔憂了對方接受度的同時又不想要讓自己過於難以理解,分享的東西需要包裝,一層又一層的顧慮也是。(我心目中的馬特市 - - Jing (@jingthereforeim) (matters.town)有慢慢地剖析了個人的書寫過程)

也許漸漸的,我會覺得我也已經慢慢的要準備好了。


後來我還是沒有選擇上鎖,除了零用錢不夠以外,我也認為沒必要創造一個讓家人想破解的標的,我更沒有閒工夫每次都開開關關,只為了寫日記,我最後是採取了殭屍大軍策略,我的筆記就是A4廢紙寫成龍飛鳳舞的神祕鬼畫符。

就跟內部控制的原理一樣,只要增加了打開的難度,再加上難以辨識的字跡及如同符號般的神秘語法,最後是成堆的資料更提高了查找的難度,在這些保護底下、我覺得我幼小的文字也感到很安全。

因此,我先前很大膽的在公司雲端用Obsidian用MD檔案存了大量的筆記,裡面也有包含很多職場觀察 的隨筆,我司的IT政策是以監控同事電腦的聞名,而我公司的所有資料也都是存在雲端上,我就是賭一把IT沒有閒功夫去看,海量資料閱讀起來也需要成本,加上我覺得我們家IT沒有厲害到會刻意研究MD檔案如何開啟,所以才存了大量文字在上面。(現在當然已經轉移陣地了)

反正只要夠多廢話,就不會被發現了吧 ? 但我的用意真的是不想被理解嗎?

一開始少女心也是走一種惆悵的孤獨感,稍微被理解就感動的要命,滾動式來回調整,成為了現在的樣子。溝通是雙向的,不是只是單方面的誰要來理解我,也不是我單方面盡可能的讓大家知道我在說甚麼,就可以完美達陣,各種形式下的表達練習,都是往健康成熟的正向循環。


回到字元編碼。

即使我是電腦小白,還是會有一點基本常識華文的電子顯示總需要額外留意處理這些編碼問題。我記得之前我老闆換了最新的Mac Pro,IT和秘書還特地貼了告示,提醒大家在寄出email時,需特別注意中文編碼的設定,以防再次出現老闆收信時出現亂碼問題,後來我都用英文寄信給老闆這樣省去很多轉碼的麻煩。

平台之間的相容性問題,真是值得大書特書好幾天,有時候真的是系統的問題、但有時候溯源發現也可能是文本本身的就已經壞掉。語言本身的眾多議題也很值得玩味。

語言和科技之間的協作已經不斷試著滿足胃口日益養大的數位居民,我也同樣迷戀效率工具帶來的美好、一直以來,我都想換一台Mac Air,但每次想到這樣的轉換可能會帶來的麻煩,尤其是作業系統與書寫平台增加執行上的挑戰,我又退回到原本的習慣。


我還是非常喜歡回顧我的筆記,一點一點地去解讀我當時還帶著怕被人偷看的心情裡面,包藏著最想說的是甚麼。希望未來都能細膩的抽絲剝繭,用文字織成情書送給大家。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