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复盘 | 如何在孤独与失望中,实现自洽?

林安
·
·
IPFS
很感激人生中的每一次低谷,都能遇到主动帮助我的「贵人」。我不再把它归功于运气好,而是「因为我一直在努力坚持,所以我值得被别人看见」。

Hey,你好呀,我是林安。又到了每月一次的复盘时刻,想给你讲讲我的8月。

上个月,我遇到了一些瓶颈,月底的时候我说,八月要暂停一部分工作,重新梳理思路。

因此8月,我停掉了自由会客厅的全国沙龙,开始重新梳理“自由会客厅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加入?如何搭建一个理想的组织与团队?”

庆幸的是,经过一个月的思考,现在有了一些答案。

上个月也聊了不少人,她们给了我非常多灵感和支持,我愿意称之为人生路上的“贵人”,并感谢这些如此无私,把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分享给我的朋友,我相信大家愿意和我一起探索这条路,也是看好这个项目的未来,觉得是一件有价值的事吧。

自洽如何帮我度过难关

整个8月,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换一个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失意与挫折。于是那些本可以击垮我的小事,都变成了“命运刻意安排的礼物”。

我以前是一个非常容易对很多事情感到失望的人,非常情绪化。生活中发生了任何一点不如意的小事,都会使我陷入持久的情绪内耗中,在之后的日子里反复想起。

可能是自由职业之后遇到太多挫折与坎坷了,如果每次都要情绪内耗,我早就饿死了。为了避免一蹶不振、全盘崩掉,我必须创建一套自洽的逻辑,在每一次遇到挫折时开启它进行自我保护。

这套自洽的逻辑就是:

所有生活让你吃的苦,都是为了让之后的糖更甜;

所有失去,都是上天在提前帮你过滤掉不合适的人和事,降低你的沉没成本;

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没关系,这说明好的事情就快发生了。

是不是听上去有点“阿Q精神”?但这种心理暗示,确实帮我度过了不少难熬的时刻,最终迎来“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之前有一个朋友跟我说:“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的教授告诉我,如果当一件事情两个人都不再提起,这件事情就会不了了之。”

我当时还吐槽:这是什么了不得的秘密?不是普通常识吗?

但是结合这几个月的事情细细品味,我发现那句话可以验证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当一对情侣谁都不再主动联系对方,这段关系也就走到了尽头;

当一段合作谁都没再提起,说明双方都没那么想要合作;

当一个项目谁也不主动推进,说明没有人真正重视这个项目......

想通了这一点,我开始对很多事情不再强求。让关系自然地消失,把空缺留给真正的渴望。

现在的我,越来越相信“命运的安排”,不再纠结于很多事情的发展不如我意。这个世界上我们能真正掌控的事情少之又少,面对外界的变化与失去,做好自己能掌控的事,坦然面对就好。

现在,我面对任何生活中的意外与失意,都能在3天之内自我消解,而不是一味沉浸在那种糟糕的情绪里停滞不前。


如何处理期待与失望

有段时间,我沉浸在对他人的巨大失望里。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对一切人际关系感到厌倦。

《短剧开始了》截图

那段时间状态不太好,也花了几天时间进行自洽式的自我说服,直到前几天读完了《被讨厌的勇气》才完全放下。

这本书告诉我: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我们要学会“课题分离”——把别人的事和自己的事分开。

一件事情只要你尽到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大努力,就不要在乎他人的想法。他人怎么处理是他人的事,你无法掌控,也不应该掌控。

毕竟“究竟要过怎样的人生“,是每个人自己的课题。

另一方面,“对他人失望”往往也隐含着一种高傲。说明你与他人的关系不是“横向关系”,而是“纵向关系”

作为平等的人,你又有什么资格对他人高高在上的“失望”呢?说到底不过是“他人未遂我意”罢了,这是一种自我欲求未被他人满足的自私。

自我意识过剩的人往往很难区分“利他”和“利己”。很多表面上的“利他”,深究到最后其实都是“利己”,就像很多人从小听到大的“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潜台词其实是“你要这么做满足我的需求”

承认自己身上有如此虚伪的一面并非坏事,反而能让我们从对他人的巨大失望中解脱。因为你终于可以不再把不满归咎于不可控的他人身上,而是可控的自己身上。

做好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自有他人的剧本安排。

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大学时,读到刘瑜老师在《送你一颗子弹》里的这段话,惊为天人——怎么会有人仅凭三言两语就说出了我的大部分心声?

此后,我简直把这本书奉为《圣经》,见人就推荐,潜台词似乎是“你读一读吧,读了就能理解我了。”

渴望被他人理解,是人类孤独的开始。

殊不知那时候我对孤独的喜欢,多少带着点“孤僻者的孤芳自赏”。毕竟校园里的“人际关系受挫”和“被孤立”,与进入社会后的孤独比起来,就像小孩子在客厅里玩的办家家。

上周,我参加了一个主题为“孤独”的沙龙。参加那场沙龙的背景是我已经快半个月没出门见过人了,开始渴望与真实人类产生一些面对面的深入交流。

沙龙上,大家谈论了各自对孤独的理解,也分享了生活中的孤独时刻。

“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孤独?”

“孤独是好事还是坏事?”

“孤独和寂寞有什么区别?”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我的脑海里逐渐变得清晰。

我始终相信“人生而孤独”,是每个人逃不开的命运,也是每个人都要学会面对的课题。孤独感一定会随着我们的成长经验和自身阅历的积累而递增。

如果我们能够在年轻的时候学会如何与孤独共处,一定会在年老的岁月里过得更豁达自在。

感谢做自由职业者的经历,让我有机会品尝异于常人双倍的孤独。当我们脱离了主流社会,当我们不再需要时刻与他人建立联系,我们该如何对面这突如其来的自由与独处时内心的喧嚣?

我意识到:没有人可以切断所有关系孤立地存活于世。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人类的共同体中,与这个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那个人你素未谋面,远隔千里,但在看不见的关系网中,你们之间早已产生了联系。

世界如此辽阔,我们每个人像水分子一样存活在汪洋大海里,孤独是一种常态。

那天,在参加完活动回家的路上,我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一直觉得孤独和寂寞是有区别的。寂寞是浅层次的生理和物理需求没被满足。比如吃喝玩乐,缺的是一种简单粗暴的陪伴感。这种陪伴关系是很好找的,毕竟城市里的社交活动如此丰富,交友软件如此多样,但能持续多久就不好说了。

而孤独,是精神层面的需求没被满足,是即使身处人群却依然不被理解和看见,是内心深处最私密的想法无处诉说。

所以即使找到了一群陪你吃喝玩乐的人,却依然无法消解孤独感。 

但孤独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其实是一种常态。一个人的密度越高自身越丰富,越难找到与自己齿轮咬合的人,能做的只有接纳、包容与改变。 

读书的时候很喜欢作家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里的一句话: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那时候并不能很完整地理解它,现在再回味,有点明白了为何把孤独比喻成残疾。 

它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理缺陷,无法通过后天改变,只能学会接纳与适应。所以,不如把孤独变成一件自洽的事情,承认并享受它就好。”

我决定接受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孤独,并对“与他人产生深刻羁绊“,始终抱有期待。

以上,是八月里我关于生活的一点思考。这个月虽然停止了很多工作,但我也没闲着。

7月未完成的事情,几乎都按计划顺利执行了。

首先是第一件原创白T「只工作,不上班」的上架与推广,我写了2篇文章,录了一支视频讲这件事情。

@所有人,这里有一件为自由而生的T恤,等你来穿!

这件事情,我想了5年,终于做了!

自由职业3年,我为不想上班的人,设计了一款t恤

另外,我想做很久的,为职业转型人准备的「自由职业优势定位训练营」正式上架,并成功招募到了16个学员,第一期正在顺利进行中。

我录了一期播客,写了一篇文章+一场直播介绍这个训练营。

对话人生设计教练: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才是自由的开始 | 逆行人生

迷茫找不到方向,如何开启职业自由的第一步?

第三,「自由职业个人IP孵化营」顺利开启第五期,目前也正在上课中。同时,更新了4篇学员故事。

为什么说“个人IP”,是别人“抄”不走的东西?| 第五期IP营招生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旅行设计师”,我踏上了IP打造之旅 

从心理学到数据分析师,再到自由职业,我的转型之路 

年近40放弃高薪职位,打造IP遭遇行业风暴,什么让她有勇气从零开始?

工作之余做个人IP,“为爱发电”2年后,如何变现?

第四,「100个不上班的人」时隔一年,终于又恢复更新了。目前这支视频在各个平台的反响都不错。

与此同时,我系统梳理了「自由会客厅」的业务板块,按照「用事找人」的思路,重新调整了团队架构,并顺利找到了3个新伙伴加入,每吸纳一个新的人,都感受到了「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做合适的事」的快乐。

很感激人生中的每一次低谷,都能遇到主动帮助我的「贵人」。我不再把它归功于运气好,而是「因为我一直在努力坚持,所以我值得被别人看见」

最后是这个月的小确幸:

播客「逆行人生」再次入选QQ音乐的巅峰播客榜TOP12。虽然这个月只更新了一期。

我的书《只工作,不上班》第三次加印了!从未想过我的第一本书可以实现3次再版加印,谢谢大家的喜欢~

另外这个月还更新了两篇与「失败」有关的采访文章,你们看了吗?

35岁+裸辞开店,除了等待被裁员,我选择“不躺平” | 35岁之上的她们

边读博边做摄影师和视频博主,两段失败经历让我学会了什么?

「35岁之上的她们」这个专题很受大家欢迎,我决定继续更新。欢迎35岁+,有丰富人生经历的职场女性给我投稿,分享你的故事。

最后再说说这个月的遗憾吧:依然不能做到早睡早起,规律作息。最近所有的担忧都是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和谐相处。如果你们有从「夜猫子」成功转型「晨醒人」的成功经验,欢迎分享给我,如果有什么靠谱的早起打卡群,也欢迎在评论区推荐。

以上就是我的八月复盘,我们下个月见:)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一事无成的30岁,我靠整理物品,重拾了人生的掌控权” | 100个不上班的人

自由职业8月复盘:在低谷中寻找新的机会

工程师和审计教跳舞?他们让更多人爱上了几十年前的复古舞|100个不上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