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复盘 | 如何在孤独与失望中,实现自洽?

林安
·
·
IPFS
·
很感激人生中的每一次低谷,都能遇到主动帮助我的「贵人」。我不再把它归功于运气好,而是「因为我一直在努力坚持,所以我值得被别人看见」。

Hey,你好呀,我是林安。又到了每月一次的复盘时刻,想给你讲讲我的8月。

上个月,我遇到了一些瓶颈,月底的时候我说,八月要暂停一部分工作,重新梳理思路。

因此8月,我停掉了自由会客厅的全国沙龙,开始重新梳理“自由会客厅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加入?如何搭建一个理想的组织与团队?”

庆幸的是,经过一个月的思考,现在有了一些答案。

上个月也聊了不少人,她们给了我非常多灵感和支持,我愿意称之为人生路上的“贵人”,并感谢这些如此无私,把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分享给我的朋友,我相信大家愿意和我一起探索这条路,也是看好这个项目的未来,觉得是一件有价值的事吧。

自洽如何帮我度过难关

整个8月,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换一个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失意与挫折。于是那些本可以击垮我的小事,都变成了“命运刻意安排的礼物”。

我以前是一个非常容易对很多事情感到失望的人,非常情绪化。生活中发生了任何一点不如意的小事,都会使我陷入持久的情绪内耗中,在之后的日子里反复想起。

可能是自由职业之后遇到太多挫折与坎坷了,如果每次都要情绪内耗,我早就饿死了。为了避免一蹶不振、全盘崩掉,我必须创建一套自洽的逻辑,在每一次遇到挫折时开启它进行自我保护。

这套自洽的逻辑就是:

所有生活让你吃的苦,都是为了让之后的糖更甜;

所有失去,都是上天在提前帮你过滤掉不合适的人和事,降低你的沉没成本;

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没关系,这说明好的事情就快发生了。

是不是听上去有点“阿Q精神”?但这种心理暗示,确实帮我度过了不少难熬的时刻,最终迎来“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之前有一个朋友跟我说:“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的教授告诉我,如果当一件事情两个人都不再提起,这件事情就会不了了之。”

我当时还吐槽:这是什么了不得的秘密?不是普通常识吗?

但是结合这几个月的事情细细品味,我发现那句话可以验证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当一对情侣谁都不再主动联系对方,这段关系也就走到了尽头;

当一段合作谁都没再提起,说明双方都没那么想要合作;

当一个项目谁也不主动推进,说明没有人真正重视这个项目......

想通了这一点,我开始对很多事情不再强求。让关系自然地消失,把空缺留给真正的渴望。

现在的我,越来越相信“命运的安排”,不再纠结于很多事情的发展不如我意。这个世界上我们能真正掌控的事情少之又少,面对外界的变化与失去,做好自己能掌控的事,坦然面对就好。

现在,我面对任何生活中的意外与失意,都能在3天之内自我消解,而不是一味沉浸在那种糟糕的情绪里停滞不前。


如何处理期待与失望

有段时间,我沉浸在对他人的巨大失望里。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对一切人际关系感到厌倦。

《短剧开始了》截图

那段时间状态不太好,也花了几天时间进行自洽式的自我说服,直到前几天读完了《被讨厌的勇气》才完全放下。

这本书告诉我: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我们要学会“课题分离”——把别人的事和自己的事分开。

一件事情只要你尽到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大努力,就不要在乎他人的想法。他人怎么处理是他人的事,你无法掌控,也不应该掌控。

毕竟“究竟要过怎样的人生“,是每个人自己的课题。

另一方面,“对他人失望”往往也隐含着一种高傲。说明你与他人的关系不是“横向关系”,而是“纵向关系”

作为平等的人,你又有什么资格对他人高高在上的“失望”呢?说到底不过是“他人未遂我意”罢了,这是一种自我欲求未被他人满足的自私。

自我意识过剩的人往往很难区分“利他”和“利己”。很多表面上的“利他”,深究到最后其实都是“利己”,就像很多人从小听到大的“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潜台词其实是“你要这么做满足我的需求”

承认自己身上有如此虚伪的一面并非坏事,反而能让我们从对他人的巨大失望中解脱。因为你终于可以不再把不满归咎于不可控的他人身上,而是可控的自己身上。

做好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自有他人的剧本安排。

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大学时,读到刘瑜老师在《送你一颗子弹》里的这段话,惊为天人——怎么会有人仅凭三言两语就说出了我的大部分心声?

此后,我简直把这本书奉为《圣经》,见人就推荐,潜台词似乎是“你读一读吧,读了就能理解我了。”

渴望被他人理解,是人类孤独的开始。

殊不知那时候我对孤独的喜欢,多少带着点“孤僻者的孤芳自赏”。毕竟校园里的“人际关系受挫”和“被孤立”,与进入社会后的孤独比起来,就像小孩子在客厅里玩的办家家。

上周,我参加了一个主题为“孤独”的沙龙。参加那场沙龙的背景是我已经快半个月没出门见过人了,开始渴望与真实人类产生一些面对面的深入交流。

沙龙上,大家谈论了各自对孤独的理解,也分享了生活中的孤独时刻。

“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孤独?”

“孤独是好事还是坏事?”

“孤独和寂寞有什么区别?”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我的脑海里逐渐变得清晰。

我始终相信“人生而孤独”,是每个人逃不开的命运,也是每个人都要学会面对的课题。孤独感一定会随着我们的成长经验和自身阅历的积累而递增。

如果我们能够在年轻的时候学会如何与孤独共处,一定会在年老的岁月里过得更豁达自在。

感谢做自由职业者的经历,让我有机会品尝异于常人双倍的孤独。当我们脱离了主流社会,当我们不再需要时刻与他人建立联系,我们该如何对面这突如其来的自由与独处时内心的喧嚣?

我意识到:没有人可以切断所有关系孤立地存活于世。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人类的共同体中,与这个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那个人你素未谋面,远隔千里,但在看不见的关系网中,你们之间早已产生了联系。

世界如此辽阔,我们每个人像水分子一样存活在汪洋大海里,孤独是一种常态。

那天,在参加完活动回家的路上,我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一直觉得孤独和寂寞是有区别的。寂寞是浅层次的生理和物理需求没被满足。比如吃喝玩乐,缺的是一种简单粗暴的陪伴感。这种陪伴关系是很好找的,毕竟城市里的社交活动如此丰富,交友软件如此多样,但能持续多久就不好说了。

而孤独,是精神层面的需求没被满足,是即使身处人群却依然不被理解和看见,是内心深处最私密的想法无处诉说。

所以即使找到了一群陪你吃喝玩乐的人,却依然无法消解孤独感。 

但孤独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其实是一种常态。一个人的密度越高自身越丰富,越难找到与自己齿轮咬合的人,能做的只有接纳、包容与改变。 

读书的时候很喜欢作家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里的一句话: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那时候并不能很完整地理解它,现在再回味,有点明白了为何把孤独比喻成残疾。 

它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理缺陷,无法通过后天改变,只能学会接纳与适应。所以,不如把孤独变成一件自洽的事情,承认并享受它就好。”

我决定接受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孤独,并对“与他人产生深刻羁绊“,始终抱有期待。

以上,是八月里我关于生活的一点思考。这个月虽然停止了很多工作,但我也没闲着。

7月未完成的事情,几乎都按计划顺利执行了。

首先是第一件原创白T「只工作,不上班」的上架与推广,我写了2篇文章,录了一支视频讲这件事情。

@所有人,这里有一件为自由而生的T恤,等你来穿!

这件事情,我想了5年,终于做了!

自由职业3年,我为不想上班的人,设计了一款t恤

另外,我想做很久的,为职业转型人准备的「自由职业优势定位训练营」正式上架,并成功招募到了16个学员,第一期正在顺利进行中。

我录了一期播客,写了一篇文章+一场直播介绍这个训练营。

对话人生设计教练: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才是自由的开始 | 逆行人生

迷茫找不到方向,如何开启职业自由的第一步?

第三,「自由职业个人IP孵化营」顺利开启第五期,目前也正在上课中。同时,更新了4篇学员故事。

为什么说“个人IP”,是别人“抄”不走的东西?| 第五期IP营招生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旅行设计师”,我踏上了IP打造之旅 

从心理学到数据分析师,再到自由职业,我的转型之路 

年近40放弃高薪职位,打造IP遭遇行业风暴,什么让她有勇气从零开始?

工作之余做个人IP,“为爱发电”2年后,如何变现?

第四,「100个不上班的人」时隔一年,终于又恢复更新了。目前这支视频在各个平台的反响都不错。

与此同时,我系统梳理了「自由会客厅」的业务板块,按照「用事找人」的思路,重新调整了团队架构,并顺利找到了3个新伙伴加入,每吸纳一个新的人,都感受到了「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做合适的事」的快乐。

很感激人生中的每一次低谷,都能遇到主动帮助我的「贵人」。我不再把它归功于运气好,而是「因为我一直在努力坚持,所以我值得被别人看见」

最后是这个月的小确幸:

播客「逆行人生」再次入选QQ音乐的巅峰播客榜TOP12。虽然这个月只更新了一期。

我的书《只工作,不上班》第三次加印了!从未想过我的第一本书可以实现3次再版加印,谢谢大家的喜欢~

另外这个月还更新了两篇与「失败」有关的采访文章,你们看了吗?

35岁+裸辞开店,除了等待被裁员,我选择“不躺平” | 35岁之上的她们

边读博边做摄影师和视频博主,两段失败经历让我学会了什么?

「35岁之上的她们」这个专题很受大家欢迎,我决定继续更新。欢迎35岁+,有丰富人生经历的职场女性给我投稿,分享你的故事。

最后再说说这个月的遗憾吧:依然不能做到早睡早起,规律作息。最近所有的担忧都是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和谐相处。如果你们有从「夜猫子」成功转型「晨醒人」的成功经验,欢迎分享给我,如果有什么靠谱的早起打卡群,也欢迎在评论区推荐。

以上就是我的八月复盘,我们下个月见:)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Author
  • More

他靠几十款奇葩包走红网络,被称“箱包界爱迪生”|100个不上班的人

5月复盘|反内卷,从做一些不用坚持的小事开始

“全职做自媒体后,我越来越接纳自己了”——运动博主依侬的“解放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