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小西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泛政治化年代的藝發局選舉

小西
·
·

小西

新一屆香港藝發局(以下簡稱藝發局)藝術範疇代表藝術範疇代表提名推選,結果近日終於塵埃落定,藝術行政、藝術評論、藝術教育、戲曲、舞蹈、戲劇、電影藝術、文學藝術、音樂與視覺藝術等十個藝術範疇的業內人士透過三年一度的「選舉」,終於選出了各自的業界代表,為藝發局未來的文化政策方向掌陀。

沒有真選舉,只有真委任

在這個萬眾渴望民主的年代,稱藝發局藝術範疇代表提名推選為「選舉」,或許會令人誤以為這是建制中罕有的真.民主選舉。然而,根據《香港藝術發展局條例》(第472章) 第3條,由業界提名推選的十位藝術範疇代表,最終是需要交由行政長官可委任,才能成為為藝發局成員的。換言之,所謂三年一度的「選舉」,嚴格來說,只是提名,委任與否,最終還是取決於特首。雖然,過去並沒有出現過提名結果被特首拉倒的情況出現,但在這個流行DQ的泛政治年代,權力上下一把抓的情況,也絕非不可能出現。

況且,就藝發局的最高決策層「大會」的佈局而言,除了十位藝術範疇代表,其餘十七位成員(包括主席、副主席各1名、不超過22名其他成員,以及3名政府部門首長 (民政事務局局長、教育局常任秘書長、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或其代表),均由特首委任。跟立法會的佈局相似,在藝發局的決策過程中,權力始終緊緊握在政府的手上,藝術範疇的民選代表始終是局內的少數。所以,歷年以來,都有人提出藝發局需要作出根本的改革,將大會完全開放,局內二十七位成員則完全由民間選舉選出,令藝發局更能反映業界的利益和意向。

由藝術分餅到文化整合

藝發局由1995年成立至今,其中一直為人所垢病的是﹕打着「發展香港藝術」旗號的藝發局,在現實的發展中,最後往往只淪為「分餅」,由藝術發展局降級為「藝術分餅局」,今屆戲劇範疇候選人洗振東與張珮華便不約而同地提到這一點。事實上,在政府大部份文化資源都高度集中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以及十大旗艦藝團的格局底下,藝發局能分到的住住只是餅碎。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藝術分餅(碎)」變成了藝發局的首務,也就可以理解。這種「藝術分餅」的現象,在藝發局的具體架構中,則往往令十位藝術範疇代表成為了彼此在爭奪資源上的潛在對手。結果,在本來就由政府主導的藝發局大會中,民間成員就更難齊心抗衡建制的力量,要在界別以至跨界別的層面,推動具整體文化視野的文化政策,就更是舉步為艱。

還幸的是,自上兩屆藝發局藝術範疇代表提名推選,開始有業界候選人組成聯盟,以文化連線的方式,為業界選民提供「選舉票單」。事緣藝發局選民除了可以為所屬界別投票外,還可以在自己不熟悉的界別中跨界投票。在這樣的格局下,組成文化連線,固然有利於選舉,透過爭取其他界別選民的支持,取得議席。與此同時,這也為選民提供了不可多得「掌心雷」。今屆藝發局藝術範疇代表提名推選前夕,我便在社交媒體上見到不少迷惘的界別選民懇求「掌心雷」,作選海明燈。

除了選舉策略上所產生的便利外,文化連線還促生了局內藝術範疇民間代表的整體文化政策視野,這將有利於「藝術分餅局」重回正軌,由「分餅」回歸到「發展藝術」的正途。事實上,本屆的兩個文化連線團隊「Art for More」以及「跨界連結」,候選人除了業別政綱外,也附有整個團隊的跨界文化政綱,儼然是以「組內閣」之姿,問鼎民間委員之位。以文化內閣的方式進駐藝發局,好處是以協調的方式,儘量減低組別之間的惡性競爭,也為藝發局提供了一個來自業界的整體文化政策視野。 雖然,本屆兩個文化連線團隊均並沒有全數勝出,但未來兩者在大會的「合作」,會否激出更良性的火花,互補長短,或許更能令藝發局邁向「民主化」的大步,還藝於民。

2019年11月4日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