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戰地島民KMnes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金門的靈界 5 | 女神的資格

戰地島民KMnese
·
·

先為本系列更新過慢致歉,也因為更新間隔,我將花一個段落大致整理前情提要。
(當然,更完整的閱讀你可以從 3 神鬼的統獨瞭解脈絡或在 4 女屍的說詞瞭解種種疑點)

以下,是前文提要。

作為金門人、服役過或有相關經驗的朋友,你可以調查:「小金門的『烈女廟』有什麼典故?」然後,你可對照以下元素:女屍、性暴力(姦殺)、裸體、戰爭、相片、新聞報導,有哪幾點被提及了?我的經驗是「女屍」和「性暴力」是最普遍的元素,但是,大家往往沒有意識到烈女廟既然是「貞烈的」,那麼這兩個元素是矛盾的。
前文回顧了烈女廟相關的文獻與傳聞,各種說法粗略條列如下:
1. 女屍原名「王玉蘭」、「非本地人*」是目前稀有的共識。
2. 死因:有說被姦殺而死,也有說被朱毛匪虐殺棄屍;
3. 民間傳言屍體最初被拍攝了裸照並販售給軍人,拍攝者的阿宏受詛咒而死;
4. 有說她是海邊採蚵的少女,有說她是廈門的女大學生;
5. 有人說是村民先埋葬她,但冤情未解不斷出現異象,直至建廟才安息。 也有說軍車經過墓地總是熄火,因此為她建廟。
6. 廟宇由軍方出資興建,緣由的說法眾多但差異性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多半會提到烈女廟  對軍方的保佑。

上述這些不一致的說詞,我分別就「官方的」與「民間的」意涵分析,本篇先談的是官方的不一致:它來自當時小金門的主官田樹樟所作的《貞潔祠誌》與當年的《中央日報》對事件的報導之間的差異。(見下圖)

中央社的報導,包含露骨的驗屍說明

貞潔與忠烈

金門人對烈女廟的由來往往包含「女屍」、「戰爭」和「性侵犯/姦殺」的印象,但既被姦殺何來貞潔之有?上面的中央日報的報導中的確清楚的說明了「姦殺」的細節,鉅細靡遺的描述乳房、陰部、面貌和皮膚等特徵。但是,如今在石碑上刻著烈嶼師師長田樹樟撰寫的《貞潔祠誌》顯然有所修正,其改動之處意圖為何?

田的廟誌中談到:

王玉蘭面臨朱毛匪「包圍污辱,誓死不從」所以才會被「衣服脫光,被殘之入海」。
他稱頌王玉蘭「生而能抗,死且投向自由」因此特意「表其貞潔焉」。

顯然,與報導相比,他改動了王玉蘭的年齡與階級,說明的遇害的經過也不一樣,他刻意抹去性的特徵,連王玉蘭的身份都從「家境不錯的廈門女大學生」改為「家境清寒在海濱拾蚵的17歲女子」。對王玉蘭的遭遇,他強調了「反共抗匪、對抗暴政」,甚至,屍體飄至小金門岸邊也被說成「生而能抗,死且投向自由」

對,一具屍體,也想要投向自由。

金廈諸嶼上萬成千離世的魂魄裡,唯獨王玉蘭的魂魄被祭祀,以女神的位階被祭祀,而且由軍方出資建廟祭祀,因此,王玉蘭必須具備女神的資格。

其實我們可以輕易的解碼「軍方的造神」基於何種歷史因素:
一來,在她的屍體被發現到軍方建廟期間,蔣介石已經有推動「弘揚中華文化」的想法,於是,原本強調共匪如何殘暴的敘述必須完全抹除,王玉蘭不是也不可以是被姦殺的,女神,特別是官方認可的女神,必須是貞潔的

其二,我在下一篇會詳述當時軍方對民間信仰的壓制,而正是因為政策,我們才看到如此荒謬的敘述:她的屍體漂至小金門海岸決非偶然,她是戰爭抗敵敘事的一部份是因為「抵死不從」才有了官方認可的女神的資格,因為女神必須是忠烈的

從李光前到王玉蘭,我們看到在軍事獨裁下顯然連金門的靈界也必須順從統治者認可的「造神標準」。這顯示在高壓統治下的金門居民,對方方面面的命令幾乎無一例外的接受不論多麼荒謬(還記得一年殺掉22萬隻老鼠嗎),而官方的影響既然涉及到靈界的造神,那麼在人世間出現「造人」的行徑也不讓人驚訝。

在此,我們先暫離靈界的話題,談談金門的女人。


忠烈的女性

受姦殺而亡的王玉蘭被修改為「抵死不從」的貞潔與忠烈,因而獲得了女神的資格於1950年代建成祭祀的廟宇,在不久之後的60年代後,女神的資格直接延伸為女人的資格。金門的女性議題可能對我來說是最難寫的(但又很重要)主題,我在此只從王玉蘭的兩種「美德」稍加延伸:「忠烈」可以對應到「軍事能力」; 「貞潔」可以對應到「傳統美德」。

先談忠烈。
金門在扮演「戰地」的期間最樣板的口號就是「軍民一家」和「全民皆兵」,而女兵就是最生動有力的象徵。金門的「民防隊」其實就是要求居民擔任軍事任務,因此,金門女性也必須要有戰鬥力。當年的國慶閱兵金門女兵整齊畫一踢正步的隊伍便是亮點之一。

此外,對照如今稱當紅女星會冠上「女神」的稱號,當年頂級女星也曾以金門女性為角色躍上螢幕:林青霞曾在《中國女兵》中演出女兵,1981年,名為《金門女兵》的電影由當紅的陸小芬主演,其中大半場景都在金門實地拍攝。

《金門女兵》 劇照

當然,金門女性並沒有如此「順從」,她們只要懷孕、考取公職或嫁給軍人就會被排除在視同軍隊的「民防隊」之外:金門女性除了從事男性無法勝任的角色就必須盡男性的責任。


傳統而保守的女性

最後我試著簡單的談一談金門女性的「傳統美德」。

在金門甚至整個「中華民國」至今大概都能同意:「金門女孩是非常合適的結婚對象,她們乖巧、單純又漂亮。」這很容易聯想到一種曾傳遍全台的說法:「金門民風淳樸,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以我這個80後的金門人的成長的經驗來說這些描述所言不假,金門的確「民風淳樸」。在21世紀,旅行作家舒國治也認為「金門是最適合居住的地方。」若談到金門女性的教養,從我的父母那輩的愛戀表達、我看見我的同學、姊妹以及所有女性親族...無論我或是她們自己大抵也認為:「金門女性自古傳統、保守而單純。」

由於這份「純樸」的印象與生活經驗太貼近,我實在無法直言「這是像王玉蘭的故事一樣全是被塑造出來的」,我只能說,這明顯有著官方建構的刻斧。

跟王玉蘭必須貞潔的理由相同,蔣介石推行的運動同樣影響了金門的女性意識:
1966年毛澤東掀起了文化大革命,作為中國的另一鏡像的中華民國開啟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而我在之前的文章已經提過很多次:無論在台灣島上的威權政府施行何種政策,金門就只會成為它的加強版,之後還會變造成「展示版」。

我在@时代病人台灣的文章中看到他寫到:

对于当代台湾社会的描述也侧重于“民风淳朴”“素质高”方面 (...) 再加上当时尚不需要翻墙的维基百科,我对于台湾的印象变成了“中华文化最好的保存之地”“仁义礼智信仍然被重视的地方“”以及“民主和自由的华人社会”。

這段文字讓我笑而不語,我想,在80年代經濟起飛而社會變動快速的台灣,看待金門時或許也認為這是「中華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仁義理智信仍被重視的地方」... 我們合理的推斷金門因為嚴厲的軍事管制「被民風淳樸」金門的女性當然也「被具有傳統美德」。

我不願意否定金門女性這些廣為傳頌的特質,畢竟它們的確是正向的,但從王玉蘭的官方造神我也想說明:這些印象以及自我認同也是被刻意營造的。

其一,幾年前我才知道1920年代的報紙資料可以證明金廈的女性當時流行洋裝作風開放,當時我真是驚訝得無法言語。 「自古作風傳統」原來是個謊言;
其二,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我成長的年代我接收許多「民進黨是邪惡的」的訊息,而其中一個印象便是1992年許曉丹的以裸體造勢參選立委的「壞」;
其三,訪談資料顯示我祖母那輩和我母親這輩的金門女性對軍妓院八三一有著不同的評價,原來,我母親這代開始才開始以「貞潔」去鄙視軍妓的行為舉止,老一輩的女性對她們根本沒有太負面的評價...

這些片面的證據至少顯示金門女性的意識猶如王玉蘭的「貞潔」是被強化、添加的,而從不同世代對軍妓院有不同評價我還想點出一個關鍵:金門女性自認的保守,除了官方宣傳的建構,或許也是因為實際環境造成的。

自1949在金門打了勝仗後,到了1952國民黨才真正確定要以金門為基地,此間,這群自認為過客的軍人會怎麼對待女性呢?金門島上據稱至多有12萬兵力,而金門的女性人口至多也僅有3萬,「貞潔而純樸」不僅是一種官方標準,會不會也是一種必然的生活方式呢?


傳聞的控訴

在一個島上,當地女性均自認「傳統純真」,同時卻又是「唯一容許性交易」的地方。
這是矛盾的,可是,這矛盾很可能是必然的。回到文章開頭我提到的:若問金門人「小金門為何會有烈女廟?」,在得到的答案中一方面會提到「屍體」這樣的犧牲,但也很容易涉及「姦殺」這類的性暴力。
前一篇文章提到,在祭祀王玉蘭的烈女廟,除了供奉已經被稱為「仙姑」的神殿,一旁,還有王玉蘭的墳墓,這具像的表達了這裡的「神話」有兩種敘事,它們都源自軍事獨裁的壓制:一份是過度表現的,就像是王玉蘭的神性以及金門女性的貞潔,那另一份呢?在烈女廟的民間傳聞裡,或許洩漏著金門那些不允許被言說的事實。

事實,這在金門是太太太稀缺的東西。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