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公開發表☻|第七週:團體差異|
這週討論課的主題為分析社經地位、種族、性別等因素對自己的學習機會或經驗造成之影響。以下我將針對這三個面向,分享我自身的經驗及所見所聞。
社經地位:
我很幸運地出生在一個小康的家庭,生活恬淡安定,不愁吃穿,父母也相當重視教育,從小花錢栽培我去英文補習班。還記得在我還在讀小學時,我發現班上有些同學,每天都有早餐券可以去便利商店買東西吃,剛開始還覺得很羨慕,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因為他們是低收入戶的家庭,所以政府有補助。年幼的我,第一次認知到每一個人的起跑點不是相同的,雖然同誕生於地球,但因為出生在不同的家庭,得到的資源就不均等,有些人因為家裡貧困,從小就背負著要賺錢養家的壓力,讀書對他來說根本不能幫助他解決眼下最棘手的問題—錢。而也有些人,出生於書香世家,父母一個是校長,一個是教授,他們可能需要背負著別人莫名的期待,告訴自己一定要表現的特別優秀,而這種眼光也無形的帶給孩子們壓力。家庭是我們第一個接觸的團體,而父母的社經地位也對我們影響甚大,即便如此,我仍相信著不論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都必須保有希望,努力踏實的過生活,勇於迎接人生的挑戰。
種族:
生在台灣,我對於種族差異的影響感受不大。但在被稱之為「文化大熔爐」的美國,種族歧視議題總是屢見不鮮,我在網路上曾看過許多華裔在國外讀書,只因為膚色不同,就遭到同儕排擠和歧視。例如午餐帶咖哩飯飯到學校,就被同學笑在吃大便,或是看到華人就認為其一定是個數學很好的書呆子等等,因為各種偏見和刻板印象,而對年幼心靈劃下一道傷口,留下難以抹滅的陰影,是我們最不樂見,且要極力改善的問題。期許有一天,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相理解包容,共創更和平美好的世界。
性別:
「男生集合去搬書,女生留在教室裡發書。」
小時後老師總是叫男生們做些粗重的體力活,而女生則會分配一些需要細膩耐心的工作,而或許早在上學之前,父母對於不同性別,就會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我從小就常被父親唸說:「你一個女孩子怎麼這麼不愛乾淨,如果你是男生就算了,可是你是女孩子欸」,當時的我就很納悶,為什麼男生骯髒就可以理解,身為女孩兒就一定得端莊賢淑,乾乾淨淨的。性別在生理的本質上存有差異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我們當談論到性別平等,重點並不在於用一模一樣的標準去看待性別,而是要拋開刻板印象,嘗試用理解、包容的眼光,對待每一個獨一無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