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隨想
清明節,回到坪林老家掃墓。由於曾祖母是改嫁的,前夫姓葉,又因為葉家沒有子嗣,所以我們掃墓時要兼掃「葉公」的墓。我的家族從前是貧農,所以許多祖先的墓都只有壘石為記,並沒有墓碑,因此,那個墓地裡長眠著那個祖先,是需要請教老人家的。
據我已經往生的阿媽說,葉公的墓地風水很不錯,往前看恰好從兩山交會的地方望出,風水師傅說這叫做「雙飛鳳」(或許是「雙邊縫」?我不確定),庇蔭子孫會讀書。
後來我想想,在我們家族中,只有阿公這一房,也就是大房,負責傳承葉公的香火及祭掃工作,而我們這一房的父叔輩,在當年艱苦的環境中都能完成學業,在社會上有相當的成就,相較於叔公或姑婆的兒孫,的確是發展的比較好;但這可否附會風水之說,也只能姑妄聽之,姑妄信之吧!
而當年我阿媽對我說這些話時,葉公的墓地四週早已長滿了柳杉林,要從老家披荊斬棘登山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墓地祭掃。站在墓地往前望,只有一片鬱林,「雙飛鳳」什麼的只能用想像的!
但記憶裡這森林中的孤墳,在清明微雨的天氣中,總是給我一種清冷適意的感覺,加上沿途常見大冠鷲盤旋在坪林山區的天空,發出呃呃的叫聲,途中又會經過比人高的芒草、荒廢的茶園及偶見的杜鵑花,也可算是富含詩意的掃墓經歷。
前些年,有人在葉公的墓旁開闢茶園,蓋了間鐵皮屋,而自山的另一邊開了一條車行道路直達墓地的附近,從此掃墓輕鬆多了。只要將車開上山,步行三分鐘便可到達,而原本大片的柳杉林,只剩一小塊圍繞著墓旁。
如今,葉公的墓旁的茶園及菜園又擴大了面積,所有的柳杉林幾乎全部砍掉了。在葉公墓前重新開闢的茶園,看見的應當阿媽曾說過的「雙飛鳳」。但那森林中清冷的氛圍,浸潤的青苔爬滿一座沒有碑刻的孤墳,在清明節裡享受子孫在微雨的空氣中焚燒紙錢的那一種溫暖,都只能成為我過去的記憶。
這讓我想起古詩十九首中的一句:「松柏摧為薪」。那是十九首中的第十四首,詩云: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親。 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 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 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
詩很白話,應該不用再多加解釋。其中的「松柏」指的是古人埋葬先人時,會在墓旁種植松樹或柏樹,有句成語說:「墓木已拱」,就是說墳墓左右所種的樹都已經長大到樹頂的枝葉交會,變成了拱門的形狀,用以表示人已經過逝了很久。
而「松柏摧為薪」,指的是時日推移,家族年久迭散,沒有子孫來掃墓,墓旁的松柏就被民家當成柴火砍回家去燒了,這是一個很深切的人生或歷史無常的意象。
杜牧的「登樂遊原」詩云: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消沈向此中,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
「五陵」指的是漢代帝王的陵墓,而「五陵無樹起秋風」,就是傳承了「松柏摧為薪」的詩意,感嘆即使是漢代帝王的天威,百年之後,他們陵墓上的松柏仍然是被人砍去當柴火燒了,竟至「無樹」可茲秋風之詠歎,也無怪乎「萬古消沈向此中」了!
葉公墓旁的柳杉林,雖然不是摧為薪柴,但也為了開墾而砍伐了。葉公仙去大約是一百多年前的事,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小小一段,我既沒有「萬古消沈向此中」的感概,也不致於悲歎「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我的故鄉雖在坪林,卻是在台北市出生成長,所以也沒有「思歸故里閭」的鄉愁。我想,我所有的或許只是,想念當年森林中那座孤墳充滿綠意的濕冷,和當年為我說這些故事的阿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