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結構】上篇
「小宇宙爆發」是形容人發揮潛能,雖是俗語卻透著真相,人體就是小宇宙,構成我們的物像基礎是原子,構成本宇宙的物像基礎則是恆星系;目前的宇宙可分七層(例如人界在第五層),每層又可分四級(例如電子、原子、細胞、生物)。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天上的星星看起來小,但真的小嗎?天上的一個小小亮點,也許就是一個比銀河系還大得多的星系,其中包括數十億以上的恆星系,而每個恆星系都像太陽系一般,或許也有充滿生命的行星圍繞著祂轉。
星星之所以小,是我們離得太遠,所以小看它了,不僅巨觀如此,微觀探索何嘗不是如此?即便發現了原子結構就像太陽系,仍有許多人認為細胞結構簡單、病毒結構簡單、蛋白結構簡單,基因結構簡單。
其實我們探索的微觀結構會比巨觀更加複雜,也就是原子結構其實會比太陽系複雜得多,只是我們還沒有能力將它看清楚;憑什麼能作此判斷?因為宇宙結構從無到有,愈接近宇宙中央的層次,其結構也勢必愈為複雜。
目前科學已發現時間與空間必須合併探討,高速跨越空間必然高速跨越對等的時間,這就是光速被誤解為恆定的原因,光一閃而逝不可能飛越百億年,這百億年只是【時空信】,因為光飛行的時間趨近於零。
《道經》道之物,唯望唯忽...;幽啊鳴啊,中有請也;其請甚真,其中有信。
電子繞原子核高速運行,是因為兩者之間有交互作用,我們對物象感受真實也是因為與其交互作用,關鍵就在於我們與原子間的時空級距,時空級距是意識形成的規律,而時空成正比對等現象,例如太陽系之於地球、地球之於人。
《華嚴經》十萬為洛叉,一百洛叉為一俱胝,俱胝俱胝為一阿於多...
一俱胝是一千萬,俱胝俱胝的算法,就如同萬萬為一億,那為何不用現成的億億,而要用俱胝俱胝來計算?人與地球的時空級距,大約就差一千萬倍,或者8的8次方倍,地球與太陽系的時空級距,也是如此。
時間測量方式須用身體規律的週期,而空間測量方式則要用身體可感的長度,因此對人體而言,脈搏與尺寸才是換算標準,對地球而言,繞太陽一周,就如同人體的一次脈搏,地球是圓球體,直徑套用即可。
如【宇宙源流】所述,太易既是世界載體,也是物象基礎,例如地球是第五層宇宙的世界載體,也是第六層宇宙的物質基礎;為方便區分,我們可將宇宙劃分七層,而每層宇宙劃分四級,所以地球屬第六層第一級。
第一層第一級是宇宙最基礎的物質,是意識無中生有的物質概念,因此該太易只能算作物質基礎,卻不能算是宇宙世界的載體,因此,宇宙雖然有七層,但物象世界卻只有六層,這與佛家所說的六凡界依然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