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以更日常的方式 看見台灣庶民文化的美-《街屋台灣》
我在自己的家鄉屏東街頭畫畫,時常抱著「追趕」的心情,因為拆除的速度太快,想要全部記錄卻力有未逮。屏東這幾年有相當大的改變,許多老舊眷村、警察宿舍、陸橋等建物,常常在我畫後不久就被拆除。城市因應建設必然也會遇到破壞,對此我不想多做評斷,但如果我們面對這些老舊建築時能多一點溫柔,也許很多事情會變得不一樣。
「這世界並不缺少美,是缺少發現。」以藝術家羅丹的話作為本書封底的標題,可說是最適合不過。如同美學本身的多變與博大精深,「美學」兩個字,似乎也時常讓人感覺有距離,甚至誤以為所謂美感,只存在於特定的場域與設計當中。然而,《街屋台灣:100間街屋,100種看見台灣的方式!》卻讓讀者了解,我們的生活處處皆有美學。
從2017年開始實行,足跡遍佈全台灣,曾經獲頒台灣世界水彩大賽的城市速寫畫家鄭開翔,用畫筆記錄下100間台灣街屋。除了為台灣文化留下紀錄,他也希望透過以繪畫代替拍照的方式,讓讀者重拾「放慢腳步」所能帶來感官體驗,用心感受自己與所在環境的連結。
當我穿梭在大街小巷時,常遇到在地人問我:「這個又不好看,你畫這個做什麼?」我總是笑著回說,:「不會呀,我覺得很有趣。」我常有一種感觸,當我們到了國外或外地,總是拿著相機到處拍照,彷彿處處充滿新奇,但是回到自己家鄉,卻從未認真觀看這些細節。
隨處可見的鐵皮屋、水塔、招牌,甚至是摩托車與紅白塑膠袋,那些潛藏在台灣人生活中,卻長久被忽視的文化元素,在鄭開翔的筆下,重新被看見。更別提鐵捲門、檳榔攤,甚至是鎖店門前總是會出現的巨大鑰匙圖像,透過書中的圖文,才讓人意識到這些或許是只有台灣,才能看見的獨特風景與符號。
除了圖片之外,鄭開翔也會附上自己對於光、建築的觀察,跟著文字,讀者也更能理解他想要表達的內涵。在鄭開翔眼中,街屋的獨特之處,在於生活感的堆疊,同時他也會在書中,附上自己對於街屋的看法,猜測街屋的歷史與主人的巧思。或許美不美見仁見智,但透過作者的筆(包含文字與圖畫),這些建築物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物體,而是充滿故事感與人性的生活紀錄。
街屋的味道,是一種生活感的堆疊。打開你的審美視野,台灣的庶民生活、草根文化、城市地景,盡收在眼中。
以作者和筆者的故鄉屏東為例,台灣許多城市為了「發展」,正急著改頭換面,希望以新的面貌迎接觀光客及經濟發展,但在過程中或許犧牲的,正是城市特有的記憶及歷史文化。《街屋台灣:100間街屋,100種看見台灣的方式!》則提供了不同的視角,讓讀者能反思傳統與庶民文化的內涵。
由於《街屋台灣:100間街屋,100種看見台灣的方式!》的畫作遍佈全台灣與離島,看完之後難免會讓人有想要按圖索驥的衝動,而在過程中,或許也會開始發現過去看似平凡的房舍與景物,似乎也有了那麼一點點的不同。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