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大開的 web 3 for all《末日松茸》讀書會心得
第一次參與在飛地書店舉辦的 web3 for all 讀書會,讀的是《末日松茸》。我閱讀的速度很緩慢,每一節實在有太多子題可以延伸,一顆松茸跨越了勞動、國族歷史、經濟、生態……,以腦洞大開來形容並不為過。
這場讀書會由潔平導讀,以 web3 生態為主線來進行討論,許多現場參與者都深刻地參與 web3 社群,於是大夥從這顆小小松茸出發,映照出在社群中行動的經驗。
而我自己在讀書的歷程中,完全不是從 web3 的經驗中發想的,而是比較關注在人與自然環境互動的面向。這本書很適合來自不同背景的人一起閱讀,創造各種討論的分叉。
(以下摘錄讀書會過程中與會後,我個人記憶較深刻的環節,並不完整呈現所有人的脈絡跟觀點)
社群的獎勵機制,邁向均質化的道路?
「進步是只知道埋頭前進的行軍隊伍,硬是將其他性質的時間拖進它的韻律之中。」(第一章,覺察的藝術)
《末日松茸》作者的觀點中,現代社會將人類進步的節奏視為唯一一種塑造世界的方案,忽略了其他生命或非生命的多元時間軸。進步成為了封閉自造的數學公式,認為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自我不斷精進演化出更好的自己,DNA 工程就最好地說明了這種自我封閉、獨立複製的觀點,小至細胞跟器官,大至生物及族群都可均質化並放入規模化的機制之中,單位是具有互相交換性的。
從「均質化」作延伸,讀書會的大家討論到 web3 社群的獎勵機制。社群管理者為了促進生態的活力、鼓勵參與者,希望讓高度付出的參與者感受到付出被看見並受到實質肯定,於是便思考有沒有可能引進貨幣機制或獎勵制度,讓付出更多的人拿到更多的獎勵?
然而,也有社群的參與者回饋給社群管理者,認為這個獎勵機制對他們而言並不重要,因為最初他們並不是為了獲得這個獎勵而去行動的,且每個專案的型態都不同,這樣均質化的分數,到底要怎麼設定?會不會有了獎勵機制之後,原本的參與者就不想做了,或讓社群原本期待的個人異質性消失了?
而獎勵機制的分數要由誰來評斷?而如果有了這個「誰」,是否就揭示了社群裡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跟原初的精神相互矛盾了?
芬蘭、日本與雲南的森林管理經驗
「有時候,共同的糾纏儘管不在人類計畫內,卻還是照樣出現。那甚至不是計劃的錯誤,而是計畫之中的不明事物,為共同生命難以捉摸的時刻提出某種可能性。」(第十九章,平凡的資產)
回到松茸。松茸是一種只能採摘、無法刻意種植的真菌,它生長的環境常常是火災後的森林,也常出現在受工業浩劫後的環境之中,以書中比喻的場景,松茸是一種生於廢墟的存在。而它龐大的經濟價值體現在全球供應鏈中,甚至成為了某些森林維護的重要的理由。
回應 web3 社群的治理,書中提到不同國家管理森林的經驗,也許還滿值得互相照應的。
比如在芬蘭,林業是國家民族的事業,政府以「永續」、「循環」這種看似合理,實質將森林視為靜態資源的觀點,禁止創造出不均森林的傳統放牧、火耕,以科學管理的角度實施皆伐。然而這條將森林均質化的道路,卻無法創造週期性的松茸生長,某一年迎來了松茸大爆發之後,隔年再也不見結實累累的景象。
在日本採取的里山模式,原本也是反對人為過度開發而生,但人在森林中的角色並未被排除。農人定期整理森林、砍掉讓土壤過於肥沃並遮蔽陽光的闊葉植。不被人類遺棄的森林,反而吸引回更多野生動物、讓森林更綠了。一度銷聲匿跡的松茸也出現了,採摘松茸成為老人、年輕人與小孩聚在一起的社群活動,里山模式在日本各地開枝散葉,以松茸為召喚,生態與人的關係重建了。
而在雲南,則是跟日本相近卻又不同的發展。回應到國際森林保育的壓力,政府透過契約簽訂將土地的經營權下放給小農,然而這種分派造就了另一種私有化的窘境,擁有土地的農民並不一定會照顧好山林,許多人更積極實踐資本主義榨取土地的精神。小農之中也出現了農民的老闆。許多小農的目標是總有一天我要拿到契約、成為土地權的擁有者,這樣就能賺更多的錢。
「將個人的土地使用權作為一種新的森林保育形式」的保育論調在雲南失靈了。儘管雲南松茸採摘者與農民老闆之間的互動,相比於美國「開放票」交易現場看起來和平、更少價格炒作並有更多的信任,但更多的信任也並未指向更多的平等。
儘管我在 web3 的參與跟認識不多,但書中提到這三個國家在森林管理的不同取徑,也許都能映照在不同 web3 社群生態系中。
「共生」究竟是什麼?
在讀書會的尾端,潔平提出了「共生」究竟是什麼的討論,我用《三千分之一的森林》這本以苔蘚為主角的書,回應了一個想法:
從人類視角高度俯瞰一個森林,會覺得整個生態系是平衡或共生的。但一座森林中,其實又有各種不同尺度的生態系。高等植物如那些大樹,會吸收掉大部分的陽光,而離地面很近的世界又自成一個生態系。小小的苔蘚,是植物界最低等的生物,靠僅剩的一點陽光或溫度就能存活,並常常生長在地面倒木上,由動物或真菌鑿出的小孔洞之中。
苔蘚研究者很好奇,當同一根倒木上出現了兩個苔蘚的物種,生態理論預設兩個需要相似的生存條件必然會競爭,最終導致其中一方被排除,但這兩者之間是怎麼共生的?
原來這兩者共生的狀態存在於,兩種苔蘚不同的生存繁殖策略,一種苔蘚長於 4mm 的孔洞,一種只存在 1mm 的孔洞。由於各自生長的條件,讓它們不可能存活在另一種大小的孔洞,造就了它們在倒木上各司其職、在自己的孔洞中實現天命的「共生」。
拉到更大的維度,在一座看似興興向榮的森林底下,不同生物之間狩獵、競逐、互利合作的模式都存在著,所以這算是共生嗎?也許要看你是用哪一種維度來看待。
不斷打破並重整思考
在讀書會結束後,我和劭寰、大叔一起吃消夜。我們還沉浸在剛才的討論之中,延續松茸 ft. web3 的話題。
大叔說他加入 web3 社群之後,曾經非常嚴肅的思考 DAO 治理的事情,但這到底會是什麼?並沒有其他模式可以參照。後來有一位朋友告訴他,也許可以將 discord 社群視為一個廟,每天大家會來廟裡拜拜(比喻對於 web3 的信仰),但廟裡也有可能會有好幾個神,有的人什麼神都拜,有的人也許會對其中一個特別情有獨鍾。
而 discord 聊天室大廳就像是廟前的廣場,大家就是在這裡坐下了,做任何想做的事情。當被具象化成為這樣的樣貌之後,「那就是這樣子了。」
大叔更感性且自我批判地說道,「剛接觸 web3 時,我曾想以較高的姿態來俯瞰 web2,覺得好像要教育 web2 的人什麼是 web3。但現在我不這麼想了。這段經歷自己的想法不斷在衝擊跟改變,後來發現其實沒有什麼是完美的。」我相信大叔不停的反思貫穿了 web3 社群的重要精神,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在不同場景中共有的經歷。
這也持續回應《末日松茸》作者一直在強調的歷史觀點,沒有任何新的現象或技術的出現,是可以跟它所處的更大的歷史沒落做切割的。web3 的出現源自於 web2 的缺失,但它並不是一個被架空的烏托邦。當大家想透過 web3 技術實踐什麼,它必然是接續著 web2 世界中歪歪扭扭、不乾淨又不完美的邊界而生長出來的。
最後,若要做出一個我認為接近作者意念且正向的總結,我想應該是「在小的尺度來看,不穩定性是災難,但在更大的尺度中,不穩定性才能顯現生命的韌性,使生態保持多元的生機。」
web3 世界看似無邊無際的宇宙,各種生態系在不同的時空地域中展開,彼此交集、競爭、合作。松茸的故事,能夠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發。
*謝謝 Liying 主揪這場讀書會、飛地書店提供場地、潔平主持並引導討論,也謝謝育名、佳禾、大叔、Eason、曜郎、劭寰及所有第一次認識的參與者,讓我有了豐碩又開心的一晚。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