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尖沙咀鐘樓與燃燒的維多利亞港:山口蓬春《香港島最後的總攻擊圖》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
·
畫面前景是聳立於灰煙瀰漫的尖沙咀鐘樓與九龍車站。隔著沈船無數的維多利亞港,可見遭到日軍蹂躪的灣仔與中環。天空被戰火染成黃褐色,軍機在昏黃的雲煙中穿梭而過,正對著英軍所在的聶高信山進行激烈的轟炸。
山口蓬春,《香港島最後的總攻擊圖》,1942,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典藏((無期限貸借)

熟捻近現代香港史的讀者,應該對這幅描繪二戰時日軍轟炸香港(香港保衛戰,Battle of Hong Kong)的作品不陌生才對。

畫面前景是聳立於灰煙瀰漫的尖沙咀鐘樓,以及今已不存的九龍車站。隔著沈船無數的維多利亞港,可見遭到日軍蹂躪的灣仔與現今中環一帶。遠方的天空被戰火染成黃褐色,無數軍機在昏黃的雲煙中穿梭而過,對英軍所在的聶高信山進行激烈的轟炸。

作者山口蓬春是近代日本畫的大家,出身於北海道的他,1910-20年代間先後學習西洋畫及日本畫,將西洋畫的透視及用色融入日本岩彩的創作裡,形成其獨具一格的畫風。在這幅1942年完成的《香港島最後的總攻擊圖》,可以看到他大膽的運用紅色及藍色的對比,並且運用空氣透視的手法,淡化遠景的明暗對比,組織出壯麗的構圖。

照片收錄在鄭寶鴻,《香江冷月:日據時期前後的香港》

山口蓬春在1920年代末期攀向他戰前藝術事業的高峰,擔任帝國美術展覽會的審查員,任教於帝國美術學校(今武藏野美術大學),成為臺灣畫家林之助等人的老師。

也因為這份官方背景,他在1930年代末期至1940年代初,多次前往臺灣擔任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審查員。並接受日本軍部的動員與派遣,擔任日本美術報國會的幹事,前往香港、南中國等地進行「戰爭畫」的繪製。包含蓬春在內具有官方背景的藝術家,幾乎都避不了這種「彩管報國」之舉。

1941年日軍進攻九龍車站(WIKI)

也因此,雖然蓬春本人在戰後未面臨進一步的究責,但這幅《香港島最後的總攻擊圖》卻與其他畫家創作共計一百多件的戰爭畫,被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於1950年代接收,直到70年代後期才以「無期限貸借」的形式交付東京近代美術館收藏。

正在創作《香港島最後的總攻擊圖》的山口蓬春

單論用色經營、構圖表現,這件作品都堪稱精美之作,但其背後卻與二戰日軍侵略東亞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作者雖未作為職業軍人在戰場殺敵,但卻以接受徵召的官方畫家之姿奔赴前線作畫,作品也淪為鼓舞皇軍士氣、呼應時局的「聖戰美術」。如今的我們該如何從什麼樣的角度來理解這批作品呢?


讚賞公民贊助連結:https://liker.land/ecthelion1993/civic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cthelion1993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