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Cafuna_eva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我的《七日自由書寫》之旅

Cafuna_eva
·
·
表達真實的自己是最偉大的藝術形式—讓你的生活成為一件藝術品。

一切都來得如此剛好—剛好給自己一週的休整時間;剛好收到自由書寫的E-mail邀請;剛好想要藉此機會好好整理那個卡頓很久的自己。想放過自己,不再為了符合社會需求的條件式寫作;想隨心所欲地寫點東西,不再受任何形式的書寫所綑綁,也想找回那個最初喜歡書寫的自己。

在決定報名的前一日,並沒有把握自己是否能完成連續七日的主題式自由書寫,而且還是公開展現未經潤稿的文字。於是,隨機以此期某一日的主題,讓自己試膽一下。試寫時,連呼吸都嫌浪費時間的持續寫了十五分鐘,約一頁半的A4紙張,並還可以繼續,便覺得可以試試看。

本次書寫之旅意外的發現與收穫:
1. 我的最佳書寫工具是鋼筆。這跟原以為自己最適合的書寫工具是鍵盤不一樣。我的初稿是手寫稿,再次以鍵盤輸入將內容上架的時間皆比初稿時間多花了20分鐘完成。由於私下有隨記手寫的習慣,振筆疾書時很享受鋼筆親吻紙張的聲音與內心聲音的齊發嚮共鳴。

2. 意外地發現我有屬於自己內心的書寫時間
若是有主題式的書寫,一般平均約40分鐘左右的完整產出。本次七日平均書寫手稿是38分鐘。若以30分鐘作為預期標準的話,實際上我只有第四天達成。

正式自由寫的開始前我有在站內閱讀到此篇《自由書寫與自由寫》,裡頭的一些步驟與小技巧可以參考。感謝文章裡頭提到了關於書寫時間的事;於是,我決定讓時間往前走,只記錄開始跟結束的時間,並沒有讓「倒數計時」這種只會給我帶來情緒壓力的事發生。畢竟,我是為了「痛快書寫」而來。也許,速度上我仍是未能趕上活動的標準。然而,因為無壓所以自由,也意外帶來平常寫作所沒有的暢快、沒有任何的阻礙感。

3. 學習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呈現。完美是一種深層的恐懼!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真正從裡頭長出自由的翅膀。允許自己犯錯的成長反而讓心靈更強壯;讓知識更紮實。

我為自己而寫,放開那個習慣自我評判是非對錯的束縛者。儘管這樣說,對於書寫仍是有著「公開的道德感」,比如認為出現錯字或標點符號等疏忽會糟蹋讀者的眼睛,因而會在草稿後確認至少基本的露出底線。此外,平時書寫會刻意尋找優美詞彙的落腳或是想起某個概念源自於那裡時,就會分心尋找專業的佐證來幫助文章的亮點。

自由寫讓我放手這些後製工作,全心專注心流狀態的靈感與高潮景物的描繪。雖說已讓自己沒有倒數的緊張感,卻仍是有查證資料的慌張感,「管他去死」是自由書寫時必要的勇氣。不是不需要查證,而是將這些後製的工程放置於編修時再嚴謹考證。還記得有一次創作時寫了一句格言,印象中應該來自中國詩人 顧城的某一句話,但當時並不確定自己是否完全記住了他的詩句抑或已將其內化成自己的句子了,我平白花了二個小時翻閱所有相關資料與格言的筆記本,去確認我要書寫的那句話有無顧城原始相關的句子?結果仍是徒勞無功。最後,仍是保留自我的書寫句子—往往緊急的時刻需要的是相信自己。

4. 自由書寫是一段探索未知的思緒與自我對話的實踐。記憶是人造倉庫, 當強烈的情緒附著於空間中,釋放與等待被釋放的一幕幕場景都只是面對突如其來問句的直覺式反應,一個契機得以重新看見與療癒。也許,時間能夠舒緩或忘記悲傷,但絕非是解決問題的高手;能夠解決問題的是那個願意面對的自己。有時,人往回看,是為了要往前走。儘管生命充滿著許多無解,也願意相信一切自有時,自終悟,皆獲圓通。

展開自我對話是願意誠實的面對自己。藉由自我反思、辯證去尋找需要解答的問題,對我而言是一種自我啟發的途徑,一種自發式的靈感來源。畢竟,面對有目的性的寫作是向外尋找正確的資源,確認受眾預期的閱讀,這一切往往與自由書寫往內尋求內心的疑問與解答是完全背道而馳的方式,參與的過程中也無形中成為了某種形式的抒發與解放。

5. 最有啟發的靈感來源是生活的累積。好好吃飯、好好工作、好好體驗所有日常的美好與窘迫。個人親身的經歷是不需要刻意的情節安排、預先設定的人物個性與口條,經由一種真實不造作的自由撰寫去傳達感知中最誠摯的情感。
事後重新閱讀文章時意外的發現,當我振筆奮力還原回憶景況之時,同樣喜愛的一件事物,寫完L寫自己,以各自喜好的書籍或探討主題的對比去呈現我和L有著相似興趣,實則個性迥異的人。當時的我並不如此明白。經隔年月的這趟梳理後發現,原來我曾最喜愛L的一面也有著所謂時地不再符合的需求。謹記,本期聯合文學2024年7月號楊佳嫻教授給各位創作者的建言:「雖然經驗未必是文學創作之母,但如果今天一個人實際與社會接觸的經驗太少,一切都是靠想像與揣摩,這樣能夠寫小說嗎?或說,這樣的狀態是健康的嗎?」

6. 寫作需要有強壯的心靈,若心裡還沒有準備好,照顧好自己比寫作更重要。這同樣是參加周四的七日書分享會中最能引起我共鳴的話語之一。

每位書寫者參與自由書寫的目的與期望皆不盡相同;然而,也曾不停地質疑著書寫到底是一種自我療癒?還是再次剝解的自我傷害?這讓我想起電影《愛在》三部曲,編劇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將他真實的遺憾在他的筆下圓滿;現實生活中,能做到這樣圓滿的作者有幾個?更多的是藝文界自縊往生的事件,造成心靈的震撼。不可否認,或多或少這些事件都曾加重自身疑惑關於書寫的目的。這讓我覺得書寫某種程度下帶有危險,並與個人的精神狀況有關。可曾想過若藝術家不創作的日子該怎麼過活?為何埋首梳理的最後選擇結束生命?甚至作者們連自己都能看清楚自己的傷,卻無法從書寫中找到答案。似乎,書寫並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千瘡百孔的心靈需要專業的步驟去分析與療癒,我甚至認為寫作某種程度是需要建構在哲學、心理學與心靈治療的了解下進行。

左圖為第一天手稿,除了注音符號、空格與XX等標注外仍是拘謹的文字;右圖為最後一日的手稿,疾振地草書甚至在打字時還需要仔細回想一下的狂亂文字。

直覺式書寫後以理性重新挖掘出最適合自己的書寫節奏與策略:
分享每一天的書寫過程,期許自己透過自由書寫找到一個不停筆的方式,並找回最初的熱愛持續下去。

第一天《一場空中城堡的愛卻教會了我怎麼勇敢去愛》手稿 50分鐘,打字上架 1小時25分鐘 (包含打字、注音還原、校正錯字、書寫時的空格與畫作的中英文確認、封面找圖等後製)。

珍惜閱讀主題後第一個閃過心裡的念頭、想法,那樣鮮明深刻的記憶可以自動完成的起承轉合。
參加活動前有瀏覽過前幾期七日書的文章,當時一度懷疑三十分鐘要如何產出兩千多個文字量?實際操作後,對於主題如果你有一個完整的故事,不需要設計的起承轉合,只需鋪陳重點的畫面,那麼這是有可能的。我痛恨每一種讓我神經緊張的時間記錄器,既然要寫就要寫完。於是我只記了開始與結束的時間,目的是不停筆地書寫。沒有任何阻撓地寫出自己的心事,完成後有一種通體的暢快。

第二天《失語的時刻》手稿37分鐘,打字上架 51分鐘

比起單一個點子,自由書寫更容易得到許多的點子。莎士比亞曾說:「凡事開始最難;然而更難的是何以善終。」對我而言,書寫的困難不是開始動筆而是如何結束。

直覺式寫法的困境是沒有事先的寫作策略,容易脫離主題也可能糾結於如何收尾。這是題目讓我情緒高張的一天。剛開始只有一個念頭,寫完出現的二個,直到寫到第五個時發現題目僅需要一個時刻。於是,停留在結尾好一段時間發現五個連續的例子,那些失語的時刻都重複地敘述同一個自己,同一種吶喊,於是以質問自己作結。

第三天《私密喃喃》手稿40分鐘,打字上架 1小時4分鐘

 寫作策略:高潮情節完成後,引導自己去把剩下的轉折點接上。
繼續梳理昨日繼而帶出符合此日主題的「自我對話」。畫面是兩個自我的對話,直接書寫對話的內容,完成後以類倒敘的方式引導自己使自我對話合理的呈現。

所有的事物都是真實的,剛結束《活好》斷捨離的活動,也因整理發現過去寫給未來自己的信,時間點皆不相同的將生活中微小事物串起,帶入這一場自我的對話:因為收到過去的自己寫給未來自己的信,而文體呈現的是現在的我寫信給過去的檢討,並展開對話。整合自我後的最後一句話是結合魯米的詩句,時間充裕下也許能較好的妥善處理。

知道與做到是不同的門檻。理解格言很簡單,但要活進格言裡的意義需要靠時間跟有意識的實踐,這是此次梳理後內心的總結。

排版問題的解決:為了要排除各行左右各自對齊的困難,或是自由空格切換行的新詩,後來以圖片形式呈現。

第四天《牽起阿嬤的手》手稿21分鐘,打字上架39分鐘

寫作策略:關鍵事物的確認,預先安排好的串場引子,使得即興創作能超乎預期的順利結束。

經過前三天情緒的抒發與梳理,這一天其實是七日自由寫裡最疲憊的一天。
站在記憶的倉庫,剛好主題的引導,點中了自己之前所沒有挖掘的點。因主題聯想起牽手的畫面,便決定以奶奶作為今日的主角。心裡傳來閩南歌曲《牽手》與歌謠《搖囝仔歌》中的「一暝大一寸」,遂決定以舊瓶新酒的重組呈現奶奶。

奶奶並非第一次書寫的主角,腦中浮現以往的舊作品中有兩首詩分別是奶奶與兒時回憶。不過,由於本次有新的聲音進入,本身也想嘗試看看同一個主題,寫幾個能代表奶奶回憶的舊物:裁縫車與時鐘鐘擺,是否能與繚繞心裡的歌聲有新的撞擊?

這一篇只花了21分鐘即流暢地完成,實際上只需把即興改寫後的歌詞將奶奶傳承菜餚的意境作呈現;然而,整個過程其實是最像有計畫性的寫作,並非完全直覺式的無意識狀態下完成。那些舊物的聲音扮演起如《小王子》故事裡引子般的串場帶動新的場景延續著敘事。剩下的時間都用來查詢閩南語字,我想保留中台語系切換地並不完美,某種程度就是真實的表現。畢竟,自由書寫留給我很大的空間去玩一玩各種的可能。

文字量只有前幾天的一半,但寫完心裡是溫暖而紮實的,我想是因為奶奶的緣故。

第五天《從雙瞳洞裡一個面背行走的人看見自己—親密關係中的「看見」與「被看見」》手稿40分鐘,打字上架1小時14分鐘

寫作策略:當實際生活並沒有親身經歷過主題的感動時,引導式的詢問去探索與自辯中完成。不說、無法說的另一面其實就是一種說了的呈現。

這一天的主題書寫,其實就是自己參加活動前的試膽書寫,當時就是抽到這一支籤王 (你知道的莫非定律,通常你越想逃避的主題就越容易抽到)。當下的試寫是陳述很多覺得「被看見」的時刻,是那些疏離而陌生的人們、歌曲或書裡流淌的情節或共鳴的話語—一種心有靈犀的感動。其實我並不孤獨,我在書裡、歌裡找到了被了解的需要。

五天後我在開始書寫前澈底放棄這一個點子。原因是我對親密關係的定義產生質疑。

我循著心底的影像那雙清晰的眼瞳,開始探尋為何在親密關係中我感受不到「被看見」的原因,是自己還是對方或是一如人類的通性?越是親近的關係,就越容易忽視?
描繪著眼瞳畫面裡一個面背行走的人,在自我引導下,我問自己看到眼睛是為何?
心裡回答:在思考「看見」與「被看見」的關係,猶如溝通是雙向的。在希望「被看見」之前,除了是否學會向人表達自己的需求之外,是否也同樣有必要關心與了解他人的需求?

此次的標題是書寫完成後才下標,也因此決定刪除文末延伸出的問題,那是書寫完後可以繼續探索的問題,可以不和主體相關。

書寫完畢時,心裡的另一個聲音探問自己:「這是因為是父親還是你自己同時也時常在別人眼中找自己?」有時候,我真的很害怕自己遭遇的那些負面事件如鏡像效應一般回應我。倘若我總是遇到高牆,便思考著是否自己也在無意識中築起了自己與外界的高牆?

回到思辨,論需要寫到讓讀者懂,這次書寫完仍覺得有空間強調「看見」與「被看見」關係對比的展現,使讀者體會我從父親眼中看見的自己;然而,我沒有說出來的話是「我希望被他看見」,我需要被看見的檢討是我有認真關心過怎樣的愛對他最適切嗎?在親密關係裡覺得匱乏的角度,也希望自己在需要的時刻被對方正確的接住與了解。

第六天《詩意的可能》手稿 33分鐘,打字上架50分鐘

寫作策略:嘗試讓記憶的碎片無意識的、有意識的再淬鍊出新的可能。耐心傾聽後有意識將其組合。

周末的休憩感很重。這一天我玩得很盡興,竟發現原來高度專注十分耗體力。經過一連幾天赤裸裸地坦露自我,某些時刻會有冷風吹襲打哆嗦的驚覺。

思考著今日的主題「決定結束關係的瞬間」,而「瞬間」一詞彙對我最完美的詮釋即是詩。

自由書寫在我沒有看任何文章前,首先來到我腦海的印象是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追憶似水年華》意識流的創作。片段的語言、錯開的詞性,如何用明確的語言去描述那一瞬間的事?複雜的情緒是很難用精確的文字簡單的書寫,你如何找到詞彙或剛好的象徵語意去埋設?往往小說裡人物事件的鋪陳,哪一次不是以很長的篇幅去說明某時刻的某句話?而詩剛好能呈現這種晦澀不明的地帶,唯一需要的是耐心的等待傾聽內心。

這是我唯一有使用時間記錄器的一天,因為真正玩詩的時間只能有10分鐘。前20分鐘就是寫下那些瞬間,一開始其實仍是有想刻意的安排,然而,當人是緩慢而放鬆時,其實很難刻意遵從只以兩句話呈現每一個片段的安排。

拼貼時才比較有計畫的構思組合排列的可能。事後有些寓意才發現原來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真得很奇妙。

為了讓讀者看個明白,文章前後的介紹與說明自己的書寫經過是上架時才補上去的書寫,最後以馬格利特 (Rene Magritte) 的象徵意象與話語為整個瞬間分手做結尾。

第七天《終究,我們還是輸給了非要不可?》 手稿45分鐘,打字上架1小時50分鐘

人們傾向選擇他們所看到的、感知到的,而非客觀整體事實的情況。空間的記憶比起時間段還要清晰。彷彿有人點燃記憶中的光點,站在記憶的倉庫,尋找主題裡自我定義「最模糊、最遙遠且最莫名其妙的小事」。

事後有發現年代的錯置,不過整體書寫是看不出來的,只有本人知道;即使,不至於造成文意閱讀的理解困難,書寫前有計畫的安排會讓連綿不絕的畫面有更好的起伏安排。自由書寫的第七天,手稿只花了45分鐘卻創造比第一天還要多的文字量 (文字量第一天約 2,200 個字,第七天約 3,000 個字),真是奇妙地發現。彷彿這座列車的故事藏在心裡很久,時間到了的自然宣洩。我有在寫作前於紙張畫線標明轉折點的捷運列車,為了提醒自己要記得收尾。

個人親身的經歷是不需要刻意的情節安排、預先設定的人物個性與口條,經由一種真實不造作的自由撰寫去傳達感知中最誠摯的情感。

藉由自由書寫,幫助發掘內心欲探討、梳理的主題,尋找靈感的點子,描繪重點情節之後以理性的書寫策略完成正式的文章。至於,上架文章的完整度就取決於個人能容忍的不完美程度了。

最後,要感謝馬特市民的親切與文字間傳遞的暖意,打賞也讓我更有力量繼續。自由書寫的梳理過程並沒有太多時間瀏覽其他書寫者的文章,只有回應與我有互動的市民們。我會依照自己的步調慢慢探索這個生態圈。最近瀏覽七日書,無意間發現一些與其他作者曾經相似感觸的共鳴,很是感動。另外,從同一個主題看見完全沒有思考過的視角,去拆解主題的訊息,讓閱讀也成為了一種學習了解其他創作者的體驗。

每一個人的生命體驗是如此的不同,表達真實的自己是最偉大的藝術形式—生活是一件藝術品,它可以是平凡微小事物裡的累積,正因這些不同使我們遇見了書寫能見的豐富。


** 後記:剛來此市,正在了解群落的生態,尚未知悉該與不該提帶其他的創作者,人情世故間的分寸仍在學習。那麼,就將一切回歸到文章的「本質」,我總相信每個人的見解都有其價值,無論是自述的經歷或是在寫作旅途上的前哨分享。謝謝每一個你,願意花時間了解來到馬特市裡每一個新來的旅人。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