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製建築施工圖需要什麼特質?

細設人話建築
·
·
IPFS
·
設計者藉由閱圖及溝通,把第一線的想法吸收,把現場實務與成本回饋到設計端,設計才會越臻成熟,越有可行性。

上網時滑鼠滑過的頁面就有很多的標題資訊,讓人可一覽快速地吸收現在發生了什麼事,而快速地閱覽過標題,但實際上媒體為了點擊率,常挑選事實中偏頗但有吸睛效果的標題,然而這種只看到部分事實就給了結論的現象,也發生在工作之上;常常看過一個圖面,心中略過一個想法,然後沒想太多就決定,通常這種會發生在時間上有限制、工作太多、太急於表現,不然就是經驗不足的人身上,自以為的精闢意見,其實只不過是從一小孔看出的世界。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建築細部適合一處,但多方套匯才知道是否可行

在我身處的行業也是如此,建築是需要高度整合,通常設計者在初步設計定案之後,就會跳脫出案子,把心力集中在其他案子上,所以當設計案在細部設計發展之後,會對於原有的建築設計架構或組成有一點陌生,容易在檢視細部設計時,在大量圖面資訊下,只接受到片面資訊後,而做出錯誤的判斷。

設計者在檢視細部設計時,可能只看了一個位置的剖面圖,覺得這個懸臂版太厚,看起來很厚重,想要改成斜版,就直接下決定要改,卻沒考慮到這個版在平面是L型有長短邊,這個版改成斜版之後,長短邊的斜率會不一樣,立面上的效果會變得很怪異,另外很常見的是設計了標準層斷面,但要拿去銜接屋頂層或基座層時,由於相對高程不一樣,連接界面接不起來。


輔助工具沒有同步更新

當初做設計時,設計者是有一個完整的3D模型,協助設計者用不同角度去檢討,現在修改時若沒有輔助,缺少了全面的角度,若不注意很容易做出誤判,運氣好的要等花了時間修改連動的位置,才知道問題,運氣不好的等到結構體施工完才發現,這時要修改就得做更多調整修正。

圖:紫色L型版調整成斜版,但有長短邊導致橘色三角形斜率不一。
專業不熟,就慢慢累積

如果還不足有能力整合資訊,一次性多方面考量問題,也可以一次解決一個問題,慢慢累積自己在專業上的經驗,就越能知道在什麼空間時,要注意什麼樣的條件,可能會影響設計,比如樓梯在檢討時特別要注意淨寬、淨高與區劃,那就要確認設計的各處尺寸、防火門規格、管道間配置、逃生方向等等是否符合法規要求,當能了解這些要求,就能調整出合乎設計及法規需求的細部尺寸及裝修配置。

直覺與經驗判斷,是人的本能,我自己也常發生的案例,再開始一個新案時,通常看完一張執照圖後就先寫了意見,但在我看完整份執照圖面,我可能會發現自己先前的意見是錯誤的,我就要回去修正意見,如果我再搭配看完結構圖或是機電圖說,我可能又會推翻我之前的意見;如果想要把事情做好,提出更準確的意見,需要多花點時間蒐集各方面資訊整合之後,細心找出介面問題,依據目標提出解決方案。

以建築而言,還需要把施工營造的角度納入,也就是參與施工會議以及審查營造廠送審的施工圖,設計者藉由閱圖及溝通,把第一線的想法吸收,把現場實務與成本回饋到設計端,設計才會越臻成熟,越有可行性。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細設人話建築個人經歷: 土木營造廠 建設公司營造部門 建築師事務所細部設計組 目前: 從事個人承接繪製施工圖及發展細部設計的工作。 協助案子滿檔的建築師分憂解勞、協助新銳建築師建立施工圖標準。 藉由分享個人經驗的過程中,整理出雜亂無章的經驗,並分享出去,對未來台灣都市面貌及業界有一些小小貢獻。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用最短的時間做好事情│建築

建築圖面的基本(下)

建築圖面的基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