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waterflow流水帳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舞蹈】如像瑪莉亞再生

waterflow流水帳
·
·
//《再生瑪莉亞》的探戈、西班牙語、布宜諾斯艾利斯,對我們來說,是異國的想像,於國際往來受阻的疫情時代更甚。「我沒去過阿根廷,甚至沒去過南美洲!」她笑說,《再生瑪莉亞》沒有地域指涉,但我們仍能藉着各種元素,想像異國風情。還有死亡與重生的意象——如像瑪莉亞再生,在也許進入後疫情時期演出,意義更大了//
(圖:CCDC;設計:水月一)

在疫情反覆的日子裏,幸好我們還是不時欣賞得到本地著名編舞家黎海寧的作品。她的《九歌》於去年11月順利演出,當時疫情還沒再度襲來,雖然原定今年2月大館演出的《咏嘆調》未能成事,而拍成了創作記錄在網上播放,不過上月本地表演場地重開後,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立即讓籌備多時、由她導演和編舞的《再生瑪莉亞》,排期上演,成為劇場重開後其中一個重磅演出。也願,疫後舞台,如像瑪莉亞再生。

《被遺忘的瑪麗亞》台灣首演。(圖:衛武營;攝:林峻永)

非一般探戈

探戈輕歌劇《再生瑪莉亞》,是CCDC與台灣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共同製作,合作緣起,由兩位分別來自台灣和澳門的指揮簡文彬和廖國敏促成,劇目Astor Piazzolla的《María de Buenos Aires》也是二人選擇,而2021年正值這位阿根廷新探戈之父的百年誕辰,更是出師有名。

「廖國敏和我曾於歌劇《蕭紅》合作過,他找我為《被遺忘的瑪麗亞》(台灣演出時的名目)導演和編舞。」黎海寧一開始便有興趣參與,因為Piazzolla的音樂、探戈音樂,正對她的脾胃,她曾編舞《Plaza X與異變街道》,上半場採用巴赫的音樂,下半場採用探戈音樂,其中幾首正是Piazzolla的曲目。她也愛探戈舞蹈,雖然謙稱不太懂,「所以我一開始便告訴他們,我不會排一隻很正宗探戈的舞,還是會以現代舞的方式演繹。」她後來還提議他們跟CCDC合作,製作團隊的雛形因而給勾勒出來。

《被遺忘的瑪麗亞》,起用台灣舞者、樂手等等,製作團隊在綫上兩地溝通。(圖:衛武營;攝:林峻永)

好事多磨

疫情時代,表演藝術,注定好事多磨。《被遺忘的瑪麗亞》原本計畫於台灣、澳門、香港演出,但暫時只有衛武營於去年9月能夠順利上演,本來也是去年《澳門國際音樂節》的節目之一,卻因疫情延至今年上演。「我是很想去衛武營演出的!」她說時難掩興奮之情,「本來便是領着CCDC前往表演,但疫情影響,難以成行。」

然而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堅持演出,還想到「一個製作、兩地執行」的方案,台灣版本起用當地舞者、樂手等等,根據黎海寧與CCDC的排練,由她的好友陳秋吟,擔當台灣執行導演及排練指導,在綫上兩地溝通,「有時是我們傳送資料給他們,有時是在Zoom直接看他們排練,我再給Notes。」她可是第一次以這種形式排舞,坦言溝通十分困難,「幸好我是先為CCDC舞者排舞,而陳秋吟也幫了很大的忙。」

本地表演場地終告重開,香港演出有期,以《再生瑪莉亞》的姿態示人,舞者早已準備就緒,加入女獨唱家連皓忻和男獨唱家柯大衛,還有本來是樂手的法爾南多.里茲擔當說書人角色,「他的手部有傷患,怕影響演奏,於是我們邀請他做說書人。」

法爾南多.里茲是阿根廷人,現場朗讀西班牙文不是難事,不過連皓忻和柯大衛紛紛表示,是次以阿根廷的西班牙語演唱,是一大挑戰,詩化甚至魔幻化的語言,令歌詞、對白較難理解,就連一眾舞者都有西班牙語的對白唸誦,但於綵排上看到他們邊講邊跳,游刃有餘,十分厲害。

《再生瑪莉亞》正在綵排。(圖:S2 Production)

不受上帝眷顧的女人

《María de Buenos Aires》歷年來曾於各地演出過不同版本,有的很探戈,有的像Cabaret,有的似現代舞,黎海寧的處理,是後者。她把六女六男的舞者放到台上,「六位女舞者就像瑪莉亞的分身,反映不同階段、不同氣質的她。」她覺得瑪莉亞不是那麼一面倒的激情,「年輕時少女一點,成熟後誘惑性一點,時而激情,時而哀傷。」

故事裏那位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瑪莉亞,彷彿不受上帝眷顧,遭遇曲折,既是女神也是蕩婦,迷人卻被唾棄輕蔑,從小鎮跑到城市,碰上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有過不同的男人,後來死去,「下半場的她,其實是一個影子,在城市裏遊蕩。」她甚至竟能懷孕,但誕下的不是充滿宗教意味的男嬰,而是女嬰,「她就像把自己生下來似的。」她以荒誕、超現實來形容這套歌劇。

無論如何,《再生瑪莉亞》的探戈、西班牙語、布宜諾斯艾利斯,對我們來說,是異國的想像,於國際往來受阻的疫情時代更甚。「我沒去過阿根廷,甚至沒去過南美洲!」她笑說,《再生瑪莉亞》沒有地域指涉,但我們仍能藉着各種元素,想像異國風情。還有死亡與重生的意象——如像瑪莉亞再生,在也許進入後疫情時期演出,意義更大了。

(原文刊於2022年5月5日香港《星島日報》副刊)

本地著名編舞家黎海寧。(圖:Jefu Ha Studio)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