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采郁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專輯簡評|仁杰《彼岸》:那麼就看著眼下的道路,把理想活成現實的樣子

采郁
·
·
海推上岸成浪,讓人產生周而復始的錯覺,實則每道浪的離去都代表著必將永遠丟失什麼,而這個「什麼」在專輯裡直覺感受到「愛」的面向居多,但視野放開來看,反而更偏向是「理想」與「關係」。因此,這看似以情歌堆砌內容的專輯,也許可以看做是一張正在與理想逐步妥協、學習好好結束關係的作品。

台11線,一條在台灣能傍海最久的東部道路,連接著花蓮與台東。在這條能邊前進邊認識大海的路途中能體悟出什麼道理?沒有親身經歷可能難以體會,但透過仁杰這位創作新人,交出的首張專輯《彼岸》,我看見了一位青年人「總是盼望未來能得到什麼,卻忘了當下正在失去事物」的畫面,這樣的後知後覺,想必是大多數人的共感。

海推上岸成浪,讓人產生周而復始的錯覺,實則每道浪的離去都代表著必將永遠丟失什麼,而這個「什麼」在專輯裡直覺感受到「愛」的面向居多,但視野放開來看,反而更偏向是「理想」與「關係」。因此,這看似以情歌堆砌內容的專輯,也許可以看做是一張正在與理想逐步妥協、學習好好結束關係的作品。在與現實拉扯的過程中,誕生了充滿厭世感的〈贗品〉、因時間掩上朦朧濾鏡的〈溫柔背光〉和諧手前進,專輯中最為正面的〈燈塔〉等作品。


因浪漫而出走

理解世界的初始很多來自對浪漫的想像,並從身邊景色出發,開枝散葉後走進社會現實面。如同一些創作者一開始依憑理想衝撞現實,或單純憑藉情歌抒發生活裡的小情小愛,到了後面作品都漸漸歸於平緩與溫和。而《彼岸》第一首便以「過甜」的浪漫情歌把人帶回到2000年左右的華語情歌盛行時代,仁杰在自己的短片中也提到,自己因為受小宇(宋念宇)和盧廣仲影響走上創作道路。

〈這首浪漫的歌如果少了你〉對於浪漫的想像與描寫,似乎更比盧廣仲的〈我愛你〉還要直白。開頭時便壓上了許多鋼琴和弦的琴鍵,用音效墊起聲音的厚度,讓情感不斷處於飽滿狀態,給了十足的粉紅畫面。

也許就這麼啟程,可以收到許多過去也受華語流行音樂影響的樂迷們關注與喜愛,但出走了之後才發現,他也因近幾年厭世代音樂成趨勢影響,導致作品畫風丕變。


害怕失望、窺伺期盼

專輯共七首歌,在文案中被分為四個章節,其中最為對立的主題分別為第二章「殘酷的生存法則」和第三章「縫隙裡的光芒」,〈這首浪漫的歌如果少了你〉之後,分別為〈終究還是成為了這樣的人〉和〈贗品〉兩首代表第二章的作品。

〈終究還是成為了這樣的人〉一首開頭第一句便給出了生活的凹陷,寫道:「你對我很失望吧 我沒有成為你所期望」,另外〈贗品〉最後一句「你夢寐以求的生活 別人早就厭倦了」則與草東沒有派對〈爛泥〉中那句刺耳的話「我想要做的 有錢人都做過了」有著相似的視角,在音樂和演唱上也趨向油漬搖滾的失真電吉他與經典咆嘯聲。

兩首歌一個處理著關係的失望,另一首則處理著對理想的失望,看似厭世,實則害怕這樣的自己,因而不斷說著反話、發出疑問,以謀求他人認可,最後陷入情緒漩渦之中。不過就我看來,在處理害怕失望這樣的子題時,應該有更能統一專輯整體風格的方式,因此更願意相信這兩首歌是創作者為了表現受不同曲風影響而展開的嘗試之作。對多數年輕樂迷來講,這樣的音樂也確實接受度較高。

而就個人而言,專輯中最喜愛的莫過於〈經過台11沿海的時候我又要離開了〉和〈溫柔背光〉兩首歌,不但放在專輯中調性一致,創作視角也相當特別。這兩首作品被創作者仁杰歸類為第三章「縫隙裡的光芒」,是他以最常經過、駐足的台11線(遠雄海洋公園區段附近)看海時,激發出的靈感。

〈經過台11沿海的時候我又要離開了〉首尾以海浪聲為背景,而最引人入勝的,是第二段主歌後墊在旋律背後一條用midi點出來的長音,那道聲音一路至末尾海浪聲前,有著異國風情卻又因背景在東部,而有種與世隔絕的蕭瑟之感,平靜無波紋如同歌詞裡寫著「沒有波瀾 沒有狂浪 靜靜地等我」。海存放思念,得以窺伺彼此的真心,但有些關係卻永遠只能失之交臂。

而另一首〈溫柔背光〉描寫視角特別,透過時間「早安、晚安」來輝映光影變化,也昭示著刺眼陽光(象徵外界而來的傷害)會從四面而來,而真正的溫柔,則會為你擋下到處而來刺眼的光芒,令你一生只能窺伺那道背光,追尋著那個影子。

專輯中間四首歌,展示了出走後不同人生際遇的回應方式。但會發現,不論你期盼得到什麼,最後都會得到失去或限縮有關的結果,繞了一圈似乎又轉了回來。


也許終點根本不在彼岸,而在腳下

最後兩首歌〈燈塔〉和〈交錯點〉,被創作者分別標為最終章「想要到達的地方」和Bonus track。〈燈塔〉的積極正向、散發光芒,似乎回到第一首〈這首浪漫的歌如果少了你〉的甜膩。

而如拿掉〈交錯點〉時會發現,一切似乎撥雲見日,很有正常故事首尾和樂的圓滿,但這首歌的出現,卻更警醒著我們失去的永遠不復返,關係終成交錯,理想終於現實。究竟當初踏出去,想要前往的「彼岸」是不是終點?會不會只是海市蜃樓?在面對龐大而未知的道途上,也許我們只能專注於腳下的步伐,而這樣的實際,也許可以落實在感受〈終究還是成為了這樣的人〉、〈交錯點〉這類作品,體會並適應失去的剝離感。


「擁有的都是僥倖,失去的,都是人生」

早在還喚作張懸的安溥,在2009年發行了一張專輯《城市》,第一首歌〈關於我愛你〉中就寫了這麼一句歌詞:「我擁有的都是僥倖啊 我失去的, 都是人生」成為許多人一生的至理名言。思來想去,這句歌詞也正巧能為《彼岸》這張專輯落下註解。追求理想、關係順遂的同時,慶幸自己一切得來僥倖,而反手來說,專注眼前正一步步失去的事物,或許才是人生值得品味的地方。

《彼岸》做為以民謠、流行音樂,並參入搖滾為基底的專輯,是一張適合也最為安全的首張創作。縱使中間有著音樂風格轉移的插曲,仍不影響創作者欲透過曲序和內容,告訴我們達成理想的「彼岸」過程顛簸,在與現實交割之際,也請注視眼前正在失去的人生吧!

專輯收聽/也歡迎到各大串流平台收聽

歡迎關注:仁杰 instagram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