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Seymour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我在博物馆学到的一些零碎知识

Seymour
·

1

安第斯山脉地区的原住民一直以来制作黄金饰品的水平很高,也很早就发展出了成熟的冶金技术,但是由于一直没有发展出焊接技术,因此所有的大型黄金饰品中的不同部件无法连接在一起,他们采用了最简单的,挂上去的方式。
(此处是看展时听到一位带着很多小学生的中年男性讲解的内容,并非博物馆自己给出的注释说明,猜测其人是历史老师)
——2021年2月20日,广东省博物馆,“黄金国之谜——秘鲁安第斯文明特展”

2

古代的铜镜早期多采用锡铜合金,是一种高锡青铜,质地脆硬,镜面光亮,色泽也是银白色的,经过打磨之后与现代的玻璃镜子差异并不很大,而铜锌合金用于制镜非常晚近,通常认为始于明代,特点是颜色发黄,一般称之为黄铜。博物馆里的铜镜展示给大家的都是背面,这是因为在宋代以前铜镜除了是一种实用品,更是一种艺术品,宋代以后制镜时大量加入铅来提高铜镜的耐用性,但是使得背面的雕刻花纹工艺变得非常困难,此后铜镜更多的是作为实用品出现的了,同时由于含锡量降低,色泽较之前的锡铜合金制作的铜镜明显发黄。
(此处为在博物馆标牌上看到的,并非原话,是我复述出的内容,意思是说影视剧里想当然的用那种泛着黄光的“铜镜”做道具的现象并非历史上的真实)
——2019年7月7日,深圳博物馆,“大汉海昏侯——刘贺与他的时代”

3

 中国古代杂技起源很早,在汉代就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出现了很多非常高难度的杂技表演,也诞生了民间不少的专职从事杂耍的艺人。
(此处为博物馆特展中的一个板块,详细的展示了汉代的画像、陶俑等丰富的展示当时杂耍艺人表演的场景,还详细列举了多种高难度杂技的具体表演方式,具体我无法逐一复述)
——2019年7月7日,深圳博物馆,“大汉海昏侯——刘贺与他的时代”

4

骨骼是脊椎动物重要的支撑和保护器官,赋予了动物独特的外部形态和灵动的身体结构。动物骨骼构造上高度的相似性,是它们同宗同源的绝佳例证,而形态差异则是动物演化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演化并没有预设的方向,也不完美,自然选择只是把当时对物种有用的东西保留下来。展览即是从“万物共祖”和“自然选择”两个方面对此进行说明。
(此处为我摘录自该展览的新闻报道,不是我个人复述)
————2019年7月7日,深圳博物馆,“识骨寻宗——透过骨骼窥视生物演化”

5

最早的玻璃是公元前腓尼基人在沙漠中生火,不小心把运送的货物中的碱块掉入火中,碱块和沙子(石英)混合后降低了石英的熔点,得到了最初的玻璃,善于经商的腓尼基人于是开始自行制作这种最初的玻璃制品,通常是带花纹的光滑的玻璃珠,早期作为饰品被应用。
(此处为博物馆起点处介绍玻璃诞生的历史时以图文方式讲述的情况,也许并非信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玻璃的诞生始于意外发现)
——2020年10月7日,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常设展览

6

古代希腊的黄金饰品、珠宝首饰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包括结构复杂的耳坠、用于固定衣服的别针、雕工精美的金银饰品、和丰富的宝石的应用,现场还实际展示了不同切割方式的钻石带来的不同的光泽感。
但是希腊人的服装看上去颇显原始,也因此对别针固定的需求很高,目视像是在身上披了一条床单,这大概和希腊的气候偏炎热有关?
(此处为我个人看展的一些感受,无法具体复述,其间有工作人员交谈再讲这个展览延期的原因,是因为希腊国内疫情严重,迟迟无法撤展,导致本该早已撤展的该展览不断延期。)
——2020年5月24日,广东省博物馆,瞻彼星辰——希腊珠宝首饰文化展


Ps:其实还看过很多很多的展,但是那么些令人久久难忘的有趣知识点不算很多,未来再更新吧,实际上我现在对于很多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的兴趣没有那么大了,大多数地方的综合性博物馆确实可以快速的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但是布展的路数过于程式化,展品多数地方也都大同小异(无非是各种瓷器、服装等),相反,专业性博物馆和博物馆里的特展会让我颇有兴趣,这也是我可以得到“尤里卡”时刻最开心的地方。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