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AdrianAu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書櫃

AdrianAu
·
·

《書店日常》、《書店現場》及《書店有時》的作者周家盈,在農曆新年前辦了個「出賣書櫃系列」,叫各界朋友猜猜書櫃主人是誰。

因為新年前要執房(我稱為有限度地),以回應老太的要求,所以執了其中一個書櫃,拍下這照片,給她。[圖一]她寫「又話唔send😆」。我回「佢地話喎,之前那麼多塵就咪影。現在靚晒咪見得下人。」

的確,我的書櫃是「唔見得人」,因為常滿,還要放兩三層。

我經常說,我家的書都有分階級。「住」在這三格櫃的居民,是公屋居民:外露,大塵。住在他們樓上樓下的,是居屋居民:有玻璃趟門。

一門框之隔的,是私人住宅:不但有玻璃,風景也不錯。再遠一點是高級住宅:木門,外人不會打擾,甚有私人空間,因為沒有人知道那個是書櫃。

抹書時我在想:這些居住在公屋的居民,還有向上流的能力嗎?大概沒有。因為它們的「高度」,剛巧很合乎這位置。無他,當年訂造櫃時,給了師傅這層架的高度。唯一可能是,「我」將它們送走。

那一刻我想,也許它們很喜歡這個位置:書始終要讓人看到,而它們應至少安好在書櫃中,因為往前看,有一堆書住在天台(床頭櫃上),往左邊看,有些是住在臨時房屋(用木搭起的架),有些是流落街頭(放在兩個紙箱上),還有很多,已經安放在床下底(我稱為墓園)。

家盈有次問我每年花多少錢在書當中,我真不敢計算。其實可以用一幅漫畫來表達。[圖二]有時在想,如果我不買書,或許可以「上到樓」。但我覺得值得。

很多人問,書櫃的書,我是否全看畢。我通常會答大部份閱畢。總會有一部份買了未閱讀。突然想起,在清明堂買了一本"Baking with Kafka",是一本與書有關的漫畫。有一篇也是講書櫃[圖三]。不知與你的書櫃情況一樣?近幾年買書份外小心,因為空間真有限。所以,當某間書店說「承包你書櫃」,我真心講一句 “Thanks but no thanks”。

我很羨慕別人有一個大的靠牆的落地書櫃,因為背後表達屋主的內裡是很「有料」。當然,事實並非如此。某日閱讀松浦彌太郎的《倘若人生是一場旅行》,有這樣的情形:

「我把他家裡那四米高、九米闊的書櫃,全部放滿了舊書。從皮装的莎士比亞全集、以至舊電影的評論書、歷史書、還有日本文化的書等。當我們把空空的書櫃壇滿時,他看了,很高興的說『我終於可以招待客人了。』聽著,我的心情十分複雜。在家裡陳列著一堆不看的書,有甚麼好高興的⋯⋯」(頁 16)

真的,這有什麼好高興呢?為了這樣,我要好好閱讀我買回來的書。

~~~~~~~~~~~

延伸資料:

《倘若人生是一場旅行》 -
https://shop.hkbookera.com/products/9789887572503

Baking with Kafka -
https://www.amazon.com/Baking-Kafka-Tom-Gauld/dp/1770462961

[圖一]
[圖二],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圖三]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