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N个中国】五种颜色的中国?
看到大家都积极相应这个活动,让我有幸看到许多不同的中国。这让我回想起之前每每提到出国的话题,父辈总会说:中国那么大,你把中国研究透了就不错啦,还出国干啥?而我则反唇相讥:您还想研究透中国?谁能做到研究透中国?口气也太大了吧!当然,这也不是单纯抬杠的话,我确实也知道要想完全研究透彻中国的方方面面,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想说,咱们都是以自己的经历出发去尽量感知中国,这是一个基本前提。那么,对于要求“正确,理性,全面,客观,中立,态度好,不偏激,建设性,有深度”的朋友,我要说声抱歉,真做不到。
好,进入正题。我们常常会听到“谨防颜色革命”这样的说法,那么在我眼中,中国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于是,我挑选了几个我认为比较能够代表中国特征的颜色来说说。
潜意识中的红色中国
经历了毛时代的红色革命,中国被打下了深深的红底色。经历了改革开放,那个革命时代的鲜红色也渐渐沉淀或褪色,那颜色就像儿时父亲在天桥上旧书摊淘到的红色年代的遗物——已经没人买的红皮《毛选》。
然而,这红色并未完全消失。相反,当年红色狂潮已渐渐地渗透到了我们的潜意识中。曾几何时,传统的喜庆红色和代表共产革命的鲜红色都内化成了代表中国的“中国红”,就像爱过和爱党,也叫人傻傻分不清楚,对许多人来说,国就是党,党就是国。
当然,“革命的红”还是部分地在那个“改革春风吹满地”的年代残存了下来:我们还是从小对着五星红旗敬礼,带着红领巾。老师告诉我,杆子上那块红布是烈士鲜血染红的,我们脖子上的那块红布也是,代表了革命烈士。当时一度对这种比喻的说法半信半疑,虽然还是觉得不会是真的血染成的,但是感觉这个说法有点吓人。
后来,我对脖子上那条红布仅有的敬畏就来自于“红袖标”们的检查——不带红领巾会给班级扣分,会被老师批评。每次忘带,就要付出两包辣条的价钱去学校门口买一条新的带起来,对于每天只买得起一包辣条的我来说还是挺心疼的。
你要说这些形式主义有没有用呢?我想是有的。他维持了我们思想上的底色——红色。我们的孩子从来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块红布,而且红的理所当然,悄无声息。
蓬勃发展中的金色中国
至少,从90年代到2010年这一段我认为可以代表我的金色中国。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更是搭上了WTO的快车,用一句我们中学作文中赞美“祖国母亲”经常用的词来说,那真的是日新月异。
大部分的老百姓改善了生活,不论是进城打工的“低端人口”(当然那时候还没这个词,那时候还叫农民工),还是来大城市闯一闯的商人小贩,亦或是本地人,都多多少少得到了好处。
当然,那是或许只是一个镀金时代,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藏着太多的阴暗面:国企改制,职工下岗,大厦崩塌。但是至少我承认那层镀金是真金——经济发展迅速,这个国家的改变巨大,大多数人对生活越变越好是有乐观预期的,还有些人对接下来的改革是有所期待的。
那个时代是“韬光养晦”和“不折腾”的时代;那个时候没有一大群人摆出一副“忠字舞”的精气神儿喊出什么狗屁“四个自信”;那个时候“为这个国家好就是要批评这个国家”这种意见还可以形成共识;那个时候路边的商业广告牌还没有变成铺天盖地的政治宣传标语;那个时候店家的牌匾还不是恐怖的整齐划一;那个时候还没有无处不在的摄像头;那个时候天安门还没有全副武装的武装警察如临大敌·······
我并没有怀念那个时代,只是看看现在,不禁发出感叹:真是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就算那是个镀金的中国,至少比连金粉都被刮掉的样子要好。
基层的黑色中国
原话忘了是谁说的了,有人提出过县城才是真正的中国这一说法。如果说非要找一个可以最大程度上代表如今中国社会的观察对象,我觉得它既不是一二线大城市也不是农村,而是县城。县城正好处于农村和城市之间,既连接着大城市的陌生人社会,又贴近农村的熟人乡土社会,一个县城就像一个微缩版的中国,表面上陌生人之间互不影响,但当你身处于此,你会发现控制着这个县城的人,就是离你生活不远的那一小撮人。
在县级以及以下的乡镇地区,你会发现这里的中国红里透着黑。你会发现开网吧和KTV的黑社会大哥和警察局局长推杯换盏;你会发现县政府门口一直停着警车,警察时不时还要与拉着白布横幅“闹事”的村民们对峙;你会发现去年还是小混混的人,今年就套上了一身警服当起了协警,搞不好还能靠关系混个编制;你会发现这里的xx局的局长居然特么是可以世袭的;你会发现房地产开发商兼黑社会深受父老乡亲们的羡慕与爱戴;你会发现当钉子户也是要有资本的,老干部的平房就拆不得,没有背景的钉子户会被堵在家里出来就被打断腿,而对于前者,屁民们会竖起大拇指说:真牛!背景真硬!对于后者,屁民们会说:活该!谁让你不识抬举给脸不要,挡住人家财路!
嗯,反正每个人觉得自己都有点关系,自己只要是“识抬举”还是能混的不错的。这里几乎不需要法治,人们不需要正义,需要的是背景和关系,这里是一个每个人都自我感觉良好,这里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标准试验场。
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可能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是讲“法治”的,虽然党管一切是大家都知道的前提,但至少政治之外是有法可循的,不过这只是中国的大城市幻象罢了。现实是县城有县城的逻辑,它既不是我们想想中充满人情味的治理模式,也不是大城市的现代化运行逻辑,它本质上是一个”黑社会化“的治理模式,在这个治理模式下,既没有乡里乡亲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温情制衡,也有没有大城市里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有的只是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背景和关系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这里发生的那些不公不义的故事和传说,就发生在你身边,口耳相传,想躲都躲不掉。
现实的灰色中国
现实中国的灰,灰得够现实,够魔幻。一切都是那么光明伟岸,一切又是那么灰灰暗暗。
当你身处号称这个国家的首善之区——北京,为她的蓝天欢欣鼓舞之时,如果驱车几十公里来到环抱北京的河北省你会发现天空依然是灰的,大家不会关心河北省的城市占大气污染城市TOP10的一半,而北京其实都排不进前十;大家也不会关心为了让北京的天变蓝,污染严重的企业都去了哪里;大家更是不会关心为了首善之区的天,周围农村老百姓冬天冷不冷。仿佛为了首善之区的善,这一切都是必要的恶。
在这个跟印度比谁是最大的民主国家的国度,贫民窟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城中村,不,连城中村都不能存在了,因为那年的一场大火,烧死了19个人,不,好像他们被称作低端人口,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至于为什么是19个人,我不敢妄加怀疑,正确答案得问书记和市长能允许死的数字是多少。总之,万事皆可调整,包括真相,包括人命,你来调整事实,我来调整头脑,大家一起来调整。这样多好,你好我好大家好。
在这个号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你真的说不好自己是”人民“还是”被专政的对象“。偌大的京城里,有人已经把桥洞当家了,带着被子褥子生活用品常驻街头,不过好在北京的立交桥够多。这些人有很可能并不是流浪汉,而是访民——越级上访的申冤者。 他们可不敢听信访办接待司官员的话乖乖回家乡基层政府上访,第一是因为:访过了,没用,基层是黑的。第二,出了北京就很难回来了——不仅地方政府截访,而且当你再进京的时候,按照安检程序是要在进京管卡刷身份证的,这时候警察就会告诉你:你已经是一个被标记的有上访记录的刁民了。呵呵,像极了抗日神剧里面老百姓进城查鬼子要查”良民证“。
在这个灰色的国度,真相是个奢侈品。这里的事实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时而灰,时而又黑又白,变来变去,变得让人摸不着头脑,灰得让人看不清真相。反而观点和结论往往只能是非黑即白——请等待官方的”权威发布“,在这之前皆为“谣言”。
未来的中国——猩红色?
中国的未来很难预测,我只能在这里瞎开脑洞,不靠谱,不值得参考。
如果要说悲观预测,那我认为未来的中国会是猩红色的。当高速的经济增长期过去,当初在发展中被掩盖得问题会越来越突出,慢慢的这些问题会开始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以至于即使我们不去关心政治,而最终我们将不得不诉诸于政治解决。
这时候,有可能会有流血。对外战争可能会被动员起来,人们的血流在他乡的战场;也可能国内出现抗争,血流在街头。我实在不愿意看到未来会变成这个样子,这是一个最糟糕的结果。但是如果按照现在的大方向去走,那似乎这个国家是在向着最极端的结果一路狂奔。
虽然现在有人岁月静好,有人过的很糟,有人世界到处跑,有人一生没吃饱。但是到那时,这样的现状很可能将会更加两极分化。
当然,除了令人恐怖的人血之外,让人“积极生活”的鸡血也是要加倍打起来。统治者需要鸡血,去维持自己的千秋大梦;基层党员们也需要鸡血,使自己的党性压过人性;学生们需要鸡血,让自己鼓起“勇气”去举报三尺讲台上的老师;老师们也需要鸡血,试图让自己认识到传道授业解惑不再是老师的最高职责,这一切必须让位于“是否有利于祖国的繁荣和党的领导”;“前浪”们需要鸡血来激励自己继续奋斗,供后浪们结婚买房;后浪们也需要鸡血,去维持自己的虚假的信仰——我们生活在最好的世代;老板们需要鸡血,激励自己砥砺前行跟党走;员工们也需要鸡血,去让自己相信我不成功是因为我不够努力。
如果做个梦的话?
如果我问我梦想的中国是什么颜色,我的的回答是:我希望先褪去这块红布上的颜色,变成白色,在白色画布上由我们每个人决定自己的颜色,活出五彩斑斓生活,构成多彩的中国。
不好意思,越说越心虚,我只能梦到这里了。
结语
说点和文章本身无关的话。每当有中国大陆以外的人谈论中国的各种问题,总会有人跳出来指着他们说:“你生活在中国吗?你了解中国吗?”,对于这样的言论,我认为他们只说对了一半。对于在中国生活或曾经在中国生活过的人,确实更有机会接触到更丰富的中国;而对于不生活在中国的人,只要他们愿意,他们未必就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相反,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可以用一个不同的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这个复杂的中国。所以,请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个人眼中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