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于途应于心-1
做完了一期关于「良好生活」的播客节目。
做这期节目的间隙,我也一直在重看何为良好生活这本书,今天看完了最后一页,感动的很想要哭一哭。对书里有些内容突然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几乎划线了所有陈老师写到关于”成年之后“的描述,自己31岁了,也经历了一些事情,算不上特别,但也够跳脱。但总觉得,自己内心还是有很多地方没有长大,中二病,时常沮丧。
这是这期节目的shownote:
我们聚焦在过去惊涛骇浪的一年里每个人对「良好生活」的思考上。那些我们原本确凿的、如真理一样被我们把握的东西,是不是经得住大浪的冲刷。
陈嘉映老师在《何为良好生活》里在传达和引导我们思考的,也是”什么不是良好生活“而不是告诉我们一套教条一般的东西让我们去遵守。”良好生活“从来也不是一个教条或者刻度一样的东西来衡量。无论理想还是利益,都离不开一个具体的环境,包括ta心仪的生活典范和自己的禀赋。我们生活的意义,不是想出来的,不是论证出来的,而是被感受到的,通过生存和劳作的直接性感受到。自己跟劳作结合在一起,像小学生的作业本,踏踏实实写完每一页,不要“加急”,不要轻易点击空格和翻页,也像农民中玉米,秋收和冬藏,有它自己的时节。陈老师说“人到中年,如果还停留在年轻时代的理想方式上,人就变得抽象了,我们在成长和做事的过程中,变得具体。”具体的生活意味着,去解决具体的问题,连接具体的人,同时有能力去维护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享受那种不控制热情的剂量带来的丰盈的感受,那是一种微妙的幸福感,它不是一个类似于“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良好生活的大厦已经落成,但在那之上永远有两朵乌云。建设自己的良好生活,这种建设里包括批判和改造。所有解释世界的那些方式,都不能带我们去到哪里。承认我们的需要,面对自己的脆弱,只有当人义无反顾走向真诚的时候,ta的生命才真的得以展开,自我的问题其实不存在难题。
节目上线之后有人问我:什么是“干活儿”的心态呢
我理解的“干活儿”的心态,就像是农民种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秋收冬藏,按时浇水施肥,锄草,粮食有它自己的时令,也要关心天气、关心周围的环境,关心自己的省体,农民也要休息。把自己的生活和劳作绑定在一起,感知劳作的辛勤,不去想“我种地是为了什么”这种问题,不种地我就饿死了。把所有这些外部的条件加以协调,互相支持,达到一种整体性。客服电话一些懒惰,本能的欲望,对他来说,辛勤的劳作就是和存在连在一起的。
下面是一些在看的过程中的笔记:
功效主义
反思伦理生活可以从功效主义开始。功效主义的大本营是英国,其理论资源来自休谟,亚当斯密等哲学家,功效主义理论的创建人是边沁,此后在约翰密尔那里发展成熟,二十世纪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黑格尔。
功效主义的意思大概是功用,利益,用处,利用等等。功效主义的理论是后果论的,什么行为是好的,要看这个行为带来了什么后果,在这点上,它于道义论相反,道义论注重行为所依的原则和行动者的动机,只要我按着道德律令做事,我就是道德的,至于
边沁主张快乐可以折算,后来约翰密尔承认快乐有质的区别,不同质的东西怎么折算呢我们很难脱离当事人的感受来谈幸福,我不同意幸福只是“主观感受”,但任何“幸福指数表”恐怕都得包括“幸福感”这一类的感受在内,而幸福感既不离开个体差异也离不开文化差异。幸福的计算还有各种困难,如果一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其他人的痛苦之上,计算时该怎么加减。
量化是科学的要件,经济学要把自己做成一门科学,就必须在两话方向上做出努力,这种努力哦那个一开始就要界定利益,把一切利益都界定或折算为经济利益。
经济学家计算经济利益,不是靠瞎想,而是靠:市场。一样东西值多少钱,不由经济学家定价,而是有市场定价,经济学家通过市场数据来确定一样东西的价格。甚至可以确定“生命的价格”,人命当然不是保单上的一串数字。只不过这些数字之外的东西,亲人死去你的伤痛,并不在经济学家的研究范围之内。
经济学的世界里,只有价格,没有价值。
经济学非经济不言这本没有错,错在经济学帝国主义,把社会生活简化为经济利益交易,这不是经济学的结论,而是它的工作假设,可以让人从交易角度去考量和讨论婚姻,有一,而且能有很多有意思的结论。如果你完全不知道可以从交易来看待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那是无可救药的天真。
只是我们要记取,采用这个角度来看待生活,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东西,灵光闪现的东西,都落到眼帘之外,朋友间的互助不是利益加上面纱,赤裸裸的追求利益也不是剥取面纱露出利益,利益本来就在那里,赤裸裸追求利益是把利益同其他活动也剥离开,使得利益,也使得其他活动,变得抽象了,经济利益只能支撑经济学,支撑不住伦理学,因为是生存定义利益而不是利益定义生存。
经济学若是没有这个自知之明,认真断言婚姻和友谊的本质就是交易,认真的把生命当作保单的数字,那就是经济的帝国主义,依仗其强势掩盖了其他工作的假设性质,即使在单单研究经济现象的时候,经济帝国主义也会造成危害,突出的一个例子是,若把生活整体简化为经济利益的交易,就掩盖了权力的作用。
输棋无须费力,不用成心,只要不用心,自然就输了。
没人想要成心把生活过的失败,应当从在这个方向上理解“无人有意为恶”这个命题。
由于丧失了把人生活好的信心,破罐破摔,也是明知其恶而为之,任由之,并不是为作恶而做恶。把棋下好,需要修为,破罐破摔不需要。
天性和自然
成年之后,人主要的任务就是做事,主导我们怎么做的,就是手头的在做的事情,典范只是参照。
成年之后,我们进一步的成长几乎只能以做事的方式实现。
伦理是一种整体,动物的各种本能互相配套,使得它能够在存活的层面保持一惯。在伦理的层面,过一种整体的生活。
唯有把种种本能、感觉、欲望加以协调,才称得上本性。
道德领域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道德规范随着时间,地区,文化不断的变化。
伦理学从道德善恶唯独来探究社会生活。
如果单单区分哪些是到的规范哪些是一般社会风俗习惯,就需要去观察一般社会生活。以及当事人对社会生活生活的一般看法。
这又涉及当事人的性情、性格、和他对美的感受等等,涉及ta整体自我和整体生活实践。道德根植于伦理并于伦理生活交织在一起,伦理根植于一般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
人该怎样生活
一方面,我该怎么生活这个问题只关乎我自己,但另外一方面,人该怎么视角鞥货总是和我该怎么生活联系在一起来考虑才有意义。
我们谁也无法为所有人该怎么生活提供答案,换言之,人该怎么生活没有一个对人人都有效或有意义的答案。
亚里士多德的区分:
理论之知
实践之知
伦理学的目的
善好是否可教
想要用理论来改变在性格上形成的习惯,是可能的,或者是困难的。
明智
我为什么要让你理解我和我干嘛要理解你呢,这些宽泛的问题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回答,但首先,因为我把你当作human being。
「理解」首要的含义,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人际理解远不止一种智力活动,首先是一种伦理态度,把对方看作理性生存者的态度。
所谓他者,就是在互相理解的 层面上,遭遇的存在者。「他者」是我希望去理解的和造物。在跟你相处中,你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对我的看法。matters,唯有当你理解matters,我才向你说理,才运用理性,理性首先是一种态度,诞生于互相理解的努力之际。
利益最大化这种流行的观念会降低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力,人一旦这种理论信以为真,现实在他们那里就变的抽象和单薄了。
最大幸福的原则,与其说是行为的动机,不如说是行为的标准更为准确。
亚当斯密 看不见的手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开篇就写“无论我们认为人多么自私,人的本性中显然有一些原则,使得他关心别人的运道,把别人的快乐视作自己的一部分。虽然出了因看到这些而快乐,他从中一无所获。出了看不见的手,人性中还得另外有一些原则。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