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 | 聽見獨旅的聲音:走過緬甸罌粟花田、印度等死旅館,我在旅途書寫生與死
作者:翁婉瑩(自由撰稿人) 原文發布時間:2023/3/10
編按:後疫情時代的邊境,享受無拘束旅程的獨自旅行者已成趨勢,特別是女性的身影增多,格外顯眼也讓人好奇,她們帶著哪些好奇再次出發、又期待帶回什麼樣的自己?
這是世界走走專題「她們的獨旅」的第二篇文章,我們邀請到曾旅居世界各地的特約作者翁婉瑩,來分享獨旅帶給她的精神養分。除了文字之外,婉瑩也在旅途中錄下短影音,我們邀請妳/你點開影片,諦聽當地的聲音,讓自己浸淫在異鄉旅途的氛圍裡。
20幾歲當上班族時,對自己的人生沒有太多想法。希望週末可以睡到自然醒,每年和男友出國一次,買一個名牌包,這是小資女如我,當時比較具體的生活目標。
2010年第二次去印尼峇里島,不意外地跟團出發。旅行團裡有一位中年女性獨自跟團,需要四人桌吃飯等各種團體活動時,她總是和一個三口之家的小家庭湊團。
五天四夜的行程安然無事,那名中年女子也與小家庭相處融洽──直到其中一個行程Spa按摩,除了要裸身按摩外,還要在灑滿玫瑰花瓣的浴池裡坦誠相見。
父親遊說小學三年級的女兒跟他一起Spa,女孩卻堅持:「把拔可以跟阿姨一起按摩,我要跟馬麻在一起。」場面尷尬僵持不下。
當時的我,非常震撼。
「我老了40幾歲時,也會變成被踢皮球的中年單身女子嗎?」
先當世界人,再當女性
當時英語表達低落的我,不論跟團或自由行,都依賴語言能力比我強的男友。但過了很多年後我才懂,就算講了一口沒有台灣腔調,各種英語檢定高標的人,在非英語系國家,對方聽不懂你的表達,英語再好也沒有用。
2011年,我與當時的男友分手了,也同時決定不再跟隨有中文口譯的印度瑜珈營隊,代表我必須聽得懂印度老師說的話,開始自己旅行。
整個2013年,我透過電視節目練習英語聽力,從〈TLC旅遊生活頻道〉、〈國家地理頻道〉到〈Discovery〉,烹飪和時裝秀、埃及考古和海底生物。
我忐忑地回到印度瑜珈學校,雖然兩週的工作坊只聽懂七、八成內容,但在非英語系國家,不用擔心自己的腔調、單字匱乏或不精準的文法,因為對方的腔調可能更濃重,文法更破碎,發音更難理解。
任何一個英語破碎的非母語者,都代表他自身更濃厚的文化底蘊。
本文未完,全文見《聽見獨旅的聲音:走過緬甸罌粟花田、印度等死旅館,我在旅途書寫生與死》
269.一位印尼看護的台灣春節:在雇主家寫作業、去東港唱卡拉OK
271.自殺共和國的慢性殺女:為什麼南韓年輕女性更容易憂鬱?
272.「男女在軍中有相同的責任」:烏克蘭女兵想告訴台灣的事
273.本日數字:37%
274.轉型正義不只是政治操作:德國如何記憶「歷史的形狀」?
275.閻紀宇專欄:她們為什麼急流勇退?女性政治人物的「下台」哲學
276.孫小椒專欄:殺「自己的女人」不需要理由?從香港名媛案看親密暴力得到的社會寬容
278.聽見獨旅的聲音:走過緬甸罌粟花田、印度等死旅館,我在旅途書寫生與死
即日起,我們會在「世界走走 Sehseh.world」繼續與大家見面。未來深度文章僅於新站刊登,週報則會繼續在Matters發送,點擊下方連結訂閱電子報,不錯過走走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