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 | 轉型正義不只是政治操作:德國如何記憶「歷史的形狀」?

世界走走 seh seh
·
·
IPFS
·
「當集體至個人都能對歷史警醒、將公義實踐於現世之時,那就再也不需要任何紀念碑了。」
位於柏林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Unsplash)
作者:李嘉禾(寫字的人。關心台灣人事物,文字作品散見報章雜誌與機關刊物。)
原文發布時間:2023/2/28

二二八紀念日前夕,「行政院推動轉型正義會報」全體民間委員投書媒體,指出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促轉會)結束運作後,體制上的轉型正義工程進度不如預期而令人擔憂,盤點了移除銅像、修繕兩蔣陵寢、保留不義遺址與中正紀念堂轉型等事項,都不見行政院或主責部會表達立場。

如何處理銅像、陵寢、不義遺址乃至於中正紀念堂,都象徵台灣如何看待歷史、面對未來,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遇到形塑歷史記憶的難題。獲得2022年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的書籍《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引介了20世紀以來的德國,如何透過「紀念物」處理歷史、超克過去。

《不只哀悼》的尺寸有別於常見25開的書籍,而是一本16開、必須在書桌上才能攤平閱讀的出版作品,封面是凹凸不平的厚紙板,淺淺地烙上書名,像極了一塊紀念碑。作者鄭安齊正是從「紀念物」出發,討論德國各種紀念物的文化實踐。

「圍繞著紀念日與政治人物,『轉型正義』終於才又成為台灣幾日的輿情關鍵字。」二二八紀念日前夕的採訪,我很難不這麼感嘆。不過鄭安齊提醒:「我不是要講一個德國的模範生故事,也不是要台灣向德國學習,而是想要分享過程中的背景脈絡,理解其中的缺失與複雜度。」

《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作者鄭安齊。(害喜影音綜藝提供)

當紀念成為敵我對抗的工具

鄭安齊自2012年旅居德國柏林,曾就讀柏林藝術大學脈絡中的藝術研究中心碩士班,現為德國奧登堡大學藝術教育博士生,《不只哀悼》源自於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以「轉型正義中的文化實踐」為題的「現象書寫」研究案,內容曾在藝文媒體陸續刊登,最後才集結成書。

鄭安齊回想當時的起心動念:「申請到研究案的那一年是2018年,台灣正式成立促轉會,我當時想像此刻的台灣已經針對紀念物處理有所討論,屆時可以透過德國長久的經驗,認識一種觀看的角度,不只是描述物件的風格,而是能將不義的歷史事件轉換成一套文化形式與美學語言。」

「我想像得太樂觀了,事實上這是一件非常艱難的工作。」鄭安齊提到,《不只是哀悼》在2021年正式進入出版編輯工作時,台灣的轉型正義工程並不如想像中順利,為了與社會大眾溝通,書中加入大量圖表,詳盡地介紹每個紀念物設置的背景、反思、討論與公共批判。

台灣經常將德國視為轉型正義的典範,鄭安齊在書中就開宗明義指出,德國則是以「處理歷史」、「超克過去」等詞彙指稱,每個紀念物都涉及了如何選址、如何匡列紀念對象、如何回應當前的政治情勢轉變,「然而大部分的紀念物如果沒有民間的推動,政府不可能主動去設立。」

圖中紀念牌位於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紀念在該地被處決的荷蘭抵抗運動烈士。東德時期,相較於其他受迫害的群體,由政府主導創立的紀念館和牌匾特別強調政治犯。(Rex Germanus@Wikipedia/CC BY-SA 4.0)

鄭安齊指出,德國在戰後分裂為東德與西德,西德社會初期雖然堪稱支持「去納粹化」,但重大案件的審判引發爭議,又憂心影響舊菁英階層的利害關係,政府為在冷戰中團結社會力量與東德對峙,便逐步淡化了去納粹化、反省納粹暴政的工作。

柵欄與圍牆另一端的東德則將「反納粹」定調為「反法西斯」的主軸,紀念工作由國家掌握,率先重建了「布痕瓦爾」、「拉文斯布呂克」與「薩克森豪森」三大集中營紀念館,強調納粹統治下的苦難,在加害者與受難者都很模糊的狀況下,動員社會情緒,服務統治者的意識型態。

鄭安齊在書中就提到,紀念館雖然成為民眾接觸歷史記憶的窗口,卻對蘇聯勞改營迫害政治犯的行為絕口不提,「這些空缺的『鬥士』或『敵人』角色,『犧牲』與『自由』等定義,任由黨的政治需求而有被隨意詮釋的可能,紀念於是成為鞏固政權以及冷戰態勢下敵我對抗的工具。」

本文未完,全文見《轉型正義不只是政治操作:德國如何記憶「歷史的形狀」?


265.日劇美化舞妓處境?未成年飲酒、酒客性騷擾,花街生活的陰暗面

266.本日數字:87%

267.給這個世代的愛慾素描:專訪「談性說愛」主持人揚

268.我們都不喜歡過度美好的性:專訪簡莉穎╳廢廢子

269.一位印尼看護的台灣春節:在雇主家寫作業、去東港唱卡拉OK

270.重看30次《悲情城市》,我明白了什麼是台灣

271.自殺共和國的慢性殺女:為什麼南韓年輕女性更容易憂鬱?

272.「男女在軍中有相同的責任」:烏克蘭女兵想告訴台灣的事

273.本日數字:37%

274.轉型正義不只是政治操作:德國如何記憶「歷史的形狀」?


即日起,我們會在「世界走走 Sehseh.world」繼續與大家見面。未來深度文章僅於新站刊登,週報則會繼續在Matters發送,點擊下方連結訂閱電子報,不錯過走走精彩文章💕

訂閱世界走走電子報

世界走走 Facebook

世界走走 Instagram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