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辣個掀起台灣昆蟲熱的男子:無蟲不歡的生態神人張永仁與他的《昆蟲觀察入門》
作者|蘇惠昭(文字工作者)
張永仁面前攤開著兩本書:1998年版的《昆蟲入門》和2022年的新版《昆蟲觀察入門》。兩本書相差24歲,舊版變身為新版,滄海桑田的「推薦昆蟲館與生態農場」消失了,依據學術界的研究更正分類現況、參考書目加長、增列裳蛾科,此外還附上一大善舉——他翻開第94頁蜚蠊目,「我們把舊版的蟑螂換成最美麗的帶紋蜚蠊了。」
那隻蟑螂曾經驚嚇過不少讀者,還有人怕到用釘書機把94、95頁釘起來,以免不小心瞄到。
舊版作者黑髮濃密,新版的短灰髮作者像抽換了一個人,渾身散發的野生氣息沒變,只不過心臟動了手術,多裝了支架。有follow他臉書的人皆知,灰髮張永仁彷彿浸泡在憤怒中,天天譙人譙事,他爽快承認就很愛罵,但那只是發洩一下。個人臉書以外、日常生活中的他,「一直都是一個認真的昆蟲人」。
他說起在雲南採集的那些日子,前後去10趟,總共250個工作天,「拍到了在台灣幾輩子都看不到的東西。有一天,在之字型山路上,遠遠看到2隻似乎不同種的蝴蝶在追逐,我就直衝下去——啊,沒錯,不同種,而且2隻都是公的!」張永仁簡直興奮到忘了呼吸困難。那時他還不知心臟有問題,高山病發作也沒能及時下山,只能想盡辦法努力呼吸,只要呼吸就能活下去。
無蟲不歡,採訪完他又要動身到谷關作4天蟲調(昆蟲調查)了。
➤請回答1998!我的青春我的蟲
1998那年,台灣生物界發生了什麼大事?遠流出版的《昆蟲入門》搭配《昆蟲圖鑑》堂堂問世!
說驚天動地也許太超過,但對剛剛踏入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的初學者來說,無異天上掉下的大禮。當年智慧型手機尚未普及。人類還得要等一段時間,才能迎來隨時可以用手機喚出Google輕鬆查找資料、啟動app比對花草蟲魚之名的新紀元,慢慢告別紙本圖鑑。《昆蟲入門》緩解了新手觀察者打著滿頭問號,喃喃自語「牠是誰?」的焦慮,一如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用哲學撫慰讀者受挫的心靈。
作家林欣誼日前在臉書上寫下她的青春紀事,提及長達10年的拍蟲時光,「不為學習,不求表現,亦無理想,不與時人同往,我一個不識蟲子的門外漢,只是著迷於蟲的渺小精細、不可思議的外觀,而想把牠們一一拍下來。」
然後呢?就像認識一個新朋友那樣,渴望知道牠的名字。《昆蟲入門》、《昆蟲圖鑑》成了林欣誼的床頭書。那時市面上也不是沒其他昆蟲書,但講到快速簡便就能觸及台灣常見的41類昆蟲,初步理解昆蟲生態習性與行為,《昆蟲》雙書堪稱獨一無二。
與林欣誼同樣熱切燃燒的蟲粉讀者們潛伏在東南西北,面對學生每天拋出「一萬個為什麼」的自然老師也需要人手一本。時代的颶風順勢把張永仁的出版人生推向最高峰,他收下百萬版稅,卻也「被繳稅單嚇到趕快去成立一個福爾摩沙生態公司」。
➤從素人到神人:用愛蟲的狂熱超越專業
台灣生態界,張永仁始終是一個傳奇。
既沒生物學背景,亦非教授學者,單純為學攝影和熱愛野外,就決意從東海數學系轉到「攝影課最多」的文化大學印刷系;又為了交攝影作業,揣著相機遊走陽明山,從拍蝶、抓蝶、養蝶到製作標本,渾不知攝影會把人吸入昆蟲的小宇宙。張永仁一路把生態攝影從興趣升格為工作、經營事業,乃至成為一種志業,只因癡迷於蝴蝶萬千奧妙的美,「當時在我看來,那是藝術品,而我正在從事藝術創作,也是一種教育。」他也在認識、接觸蝴蝶的過程中,參考閱讀諸多日本蝴蝶書籍,因此「慢慢有了生態的觀念」。
說起來,那是極度狂熱才能成就的事。為了看遍台灣蝴蝶,他年復一年騎著摩托車全台灣繞,孤獨但快樂。
張永仁強調,飼養是必須的:「只有在飼養的過程中,從卵開始,經歷幼蟲,化蛹過程,你才能觀察到在野外看不到的行為,對昆蟲的辨識能力,也會比在野外偶爾看一眼或拍一張照片強。」殺生也是必須的。為了表現極致的美,他會把剛羽化的蝴蝶做成標本,拍攝完整無瑕的鱗片。會有奪取生命的罪惡感嗎?他反問:「你殺不殺蟑螂螞蟻?因為蝴蝶漂亮就不能殺嗎?蝴蝶和蟑螂同一級,有脊椎的鳥又高一級,同level的要放在一個位置上看。」張永仁接著說起他的生命階序觀,「我們必須承認,生命是有高低的。」他說的是真話,而真話總讓聽者不舒服。
就像他坦承,有時擺拍也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如果不把我養的白線斑蚊幼蟲移到特別設計的小水缸,怎麼拍到孑孓的特寫?」
「但我敢拍胸脯告訴你我怎麼擺拍,每一張照片都是在符合生長狀況下的生態下拍出來的……」生態照片再美,攝影師如果不敢公布是怎麼拍出來的,在張永仁看來就是詐欺。
三十而立前,張永仁已採集累積300多種蝴蝶標本,在日本昆蟲學術期刊《蟲》發表蝴蝶研究成果,卻因為讀到日本學者指出台灣鍬形蟲的研究、著作錯誤百出,還盜用圖片,出於亟欲洗刷國恥的熱血,張永仁大膽立志要寫出一本以台灣鍬形蟲為主題的書。
性格決定命運。其後,張永仁用2年時間拚搏出《台灣鍬形蟲》。寫就一本昆蟲專業知識書,其實不比做博士論文輕鬆。他從根本不知抓到哪一種幼蟲開始,從零起步深入鍬形蟲的世界,努力學習與累積,直到一塊塊拼出台灣鍬形蟲地圖。當時,張永仁自己無法鑑定的種類,就請教學術界朋友,甚至把標本寄送出國給專業單位協助辨識,最後,不負苦心,讓他找到台灣在地生長的49種鍬形蟲,比日本專家的研究結果多出3種。
即便沒有專業背景,所謂「業餘的人」,憑著埋首苦幹的堅定意志和毅力,也能做出專業的成果。前半段的人生,張永仁一直努力在證明這件事。
>>>>>>>>>>>>>>>>>>>>>>>>>>>>
>>>>>>下有蟲蟲疊羅漢圖,不喜請快速跳過<<<<<<
<<<<<<<<<<<<<<<<<<<<<<<<<<<<
➤命運大轉彎:拍虎頭蜂、去金門蹲點,豁達看人生
完成《台灣鍬形蟲》後,接下來張永仁幫陽明山國家公園拍寫了《賞蝶篇》、《蜻蛉篇》,站在多年蟲齡累積的基礎上,又完成《昆蟲入門》和《昆蟲圖鑑》。
而在找拍昆蟲的同時,張永仁辨識植物的功力也與日俱增,附贈說也說不完的野外觀察故事:「我看過昆蟲搶親的,最高紀錄5隻疊在一起,還有2隻公的疊在一起,下面那隻一直用腳踢,笑翻。」
透過攝影寫作與出版,張永仁似乎找到了一條結合興趣和工作、可以維持生計的路。耗時10年,以顏色檢索的《野花入門》和《野花圖鑑》再次印證這件事。寫鍬形蟲時,他動用學術語言;但在介紹昆蟲和野花給大眾時,他可以直白告訴讀者:「這隻殼比較亮,那隻不會亮。」這卻必須建構在對「近似種」的背景知識理解上。一句簡單的形容背後,可能是跑好幾趟標本館和翻看數篇論文的結果。
就算現在數位拍攝很方便,張永仁認為,當代生態攝影師要有他當年不斷擴展知識領域的企圖和動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之所以能夠做到,是因為有市場在支撐,是市場造就了我。」他說明出版品受讀者青睞與自我精進之間的關聯:「圖鑑書賣得動、巧連智跟我大量借片、有固定的專欄寫,我就必須推陳出新,每次都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東西,即便原本沒有興趣的攝影主題,也得去拍,讓自己從無感到拍出興趣來。」他表示,「如果只選蝴蝶拍,3個月就沒人要了。」
然而世界變遷快速,網路資訊發達,紙本圖鑑市場需求不復以往。越過顛峰後的某年,張永仁結算版稅,發現版稅收入抵不過一整年花掉的油錢,而他有2個孩子要養,妻子也為他辭去穩定教職:「所以我必須轉型,能夠做甚麼呢?」幾經思考,他決定投入生態影片拍攝,並選定震撼度最高的虎頭蜂打頭陣,跟捕蜂人借了全身防護行頭,甚至曾經把整巢蜂窩拆下來研究。
問他有沒有被螫過?他回,「當然。」
虎頭蜂影片後來沒有發行,卻成為張永仁人生轉彎的契機:「那時的林試所研究員趙榮台看過影片後大讚,也欣賞我做事的態度,就把我介紹給金門國家公園。」張永仁標到了金門國家公園的案子。和陽明山合作案只需要拍照和書寫不一樣,這次他必須先完成金門昆蟲的基礎調查。二話不說,他買了一部二手車,傢私全部塞進去,運到金門,租了房子,就這樣當起金門住民。整整兩年期間,張永仁投入全副心神研究,只有在冬天蟲子少的時節才回家。工作完成後,當初質疑「張永仁憑什麼?」的人,都反過來成為他的支持者。
歲月偷走了體力,但論經驗論技術,張永仁自認還維持高峰狀態。年輕時的滿腔悲憤已隨風而逝,他不再試圖向外界證明自己。取而代之的,是豁達的人生態度:笑罵由人、聽老婆的話、好好感受分享生態拍攝過程的單純與快樂。現在,光是一張木蜂抱著翠蘆莉花盜蜜的照片,他就可以講到眉飛色舞,汗都滴下來而不自知了。
「我怎麼會那麼富有呢?」張永仁頓了一下,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張永仁想對昆蟲觀察初學者說……
「找一個離家不遠的公園,近郊山區,以台北來說,就像富陽、芝山岩、仙跡岩。」
「不斷的去,重複的去,去的次數越多,越熟悉環境,能觀察到的就越多。要蹲下去,趴下來,像孩子一樣身段放低放軟,保持好奇心,昆蟲就在那裏。」
◎張永仁想對官方單位與除草人說……
「不要割草割那麼勤快,不要把環境整理太乾淨,也不要把野外的植物砍掉去種一些莫名其妙的花,像非洲鳳仙,只要有草坪綠地,就有昆蟲。」
「林務局已經歸正,轉變成為山林的保護者,現在最讓人頭痛的是水保局,每一條野溪都要整治,小山溝三面光,水泥化,這對生態的影響太巨大。水棲性的螢火蟲無法從水中爬上土坡,挖洞產卵,更別說紅冠水雞、秧雞、彩鷸等涉禽的雛鳥一旦掉進去,沒人去救,就只有等死了。」
昆蟲觀察入門
作者:張永仁
出版:遠流出版
作者簡介:張永仁
高雄市人,1959年出生。1982年畢業於文化大學印刷系,專攻攝影。1986年起投入專業自然觀察,致力於昆蟲、野花的生態攝影、寫作與田野調查研究。
主要著作包括:《昆蟲觀察入門》、《昆蟲圖鑑1》、《昆蟲圖鑑2》、《蝴蝶100:台灣常見100種蝴蝶野外觀察與生活史全紀錄》、《鍬形蟲54:台灣鍬形蟲全圖鑑&野外觀察等比例摺頁》、《野花入門:張永仁的野花觀察筆記》、《野花圖鑑1:平地低海拔篇》、《野花圖鑑2:中高海拔篇》、《我的昆蟲野戰隊》、《我的昆蟲歌舞團》(以上皆遠流出版)。
另有: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叢書《賞蝶篇》3冊、《蜻蛉篇》、《黑鳳蝶──小黑的一生》、《鐵甲武士──鍬形蟲》、《自然探祕──昆蟲篇》套書12冊、《台灣賞蝶地圖》、《台灣賞蟲記》、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叢書《玉山的甲蟲》、金門國家公園解說叢書《金色島嶼的六足精靈》、《六足精靈保衛戰》、《烈嶼昆蟲生物資源》、金門林務所解說叢書《金門植物園動物資源解說手冊》等。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