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大家來找碴:汐止拱北殿石碑中的「光緒」和「明治」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
·
其實這不是什麼困難的大發現,像這樣的情況在臺灣各大百年寺廟中時常可見。
筆者攝影

前不久的文章,五丁目介紹了位在汐止三秀山汐萬路的拱北殿。這座宏偉莊嚴的深山古剎,境內幅員遼闊,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位在拱北殿前殿外一隅的《拱北殿捐題碑記》(或稱《拱北殿石碑》),便記錄了這座廟宇建廟的歷史是如何的久遠。

石碑的右上角,清楚刻著立碑年代為「光緒三十三年」,以及當時來自四面八方有志者捐金建廟的名單,裡頭包含基隆望族顏家的成員,礦業巨亨顏國年,與在汐止當地經營煤礦場的蘇爾民等人,足見拱北殿的興築備受各界重視。而這些礦老闆之所以願意捐金,顯然也有請求呂洞賓庇佑其資產(礦坑)的意圖。

然而,上面講了一長串,相信對歷史年代敏感的讀者很快就發現其中的不對勁了。

沒錯,光緒三十三年,也就是西元1907年。1895年以後,臺灣已經被日本所統治,照理說應該寫成「明治四十年」才對吧?怎麼還使用清朝光緒皇帝的年號?

實際上,從碑上記年旁的長方形凹痕,可以推測很可能是戰後廟方避免意識形態問題而進行的「去日本化」,將原本的明治紀年磨平重刻。另外,考慮到當時捐金者中有與日人關係良好的士紳(顏國年),當時不太可能明目張膽的使用前朝年號紀年,也強化了這是戰後才重刻成的光緒年的可能性。

有趣的是,根據1974年中華民國內政部頒布的《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此要點早期被視為對臺日斷交的報復,不過近年已有研究有不同意見),有關碑石匾額改換年號的部分,僅提到:

日據時代建造之橋樑,經嵌立碑石仍留日本年號者應一律改換中華民國年號。

日據時代遺留之寺廟捐題石碑或匾額以及日據時代營葬之墳墓碑刻等單純使用日本年號者暫准維持現況。

也就是說,要點並未規定要將寺廟捐題的年代加以刪去,所以這很有可能是廟方的自我審查之舉。另外,要點規定改換成中華民國年號(也就是說應該要改成「民國前4年」),拱北殿方仍按照當時光緒年號來修改,不難想像,這是因為「民國前」的寫法一眼就可知道是後來才做的塗改。以光緒年來刻寫,若無特別留意理應不會被信徒發現。

像這樣寺廟在戰後塗改原有紀年的作法,廣泛建於各地廟宇的匾額、香爐、立面石堵、楹聯之上,但值得一提的是,拱北殿前殿楹聯上,仍可見「大正壬戌年」(1922年)的字樣,這要嘛是廟方沒特別留意,要嘛是看字很小才刻意留下吧?你們覺得呢?

參考書目:

吳俊瑩,〈如何稱呼臺灣史上的「日本時代」?兼論戰後日式紀年與意象的清除與整理〉,《臺灣文獻》,第65卷第3期,2014年9月。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