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緯洛 ➜ 不快樂意識與虛擬的彌賽亞——黑格爾、馬庫色及其他|第26期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SAMPLE
·
·
IPFS
在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思路下,所謂意識的自我發現,其實就是邏輯本身的逐步發生與彰顯。自我意識的現實性,意謂着其僅能依靠另一因而完滿且獨立的意識才得以確立。然而需要思考的是,自我意識還能如何更深刻地認識並回應它於經驗上生活的偶然性,以及於概念上命運的必然性?我們又應如何面對已然成為自我意識發展必然階段的不快樂?

原文刊載於Sample雜誌IG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思路下,所謂意識的自我發現,其實就是邏輯本身的逐步發生與彰顯。自我意識的現實性,意謂着其僅能依靠另一因而完滿且獨立的意識才得以確立。然而需要思考的是,自我意識還能如何更深刻地認識並回應它於經驗上生活的偶然性,以及於概念上命運的必然性?我們又應如何面對已然成為自我意識發展必然階段的不快樂?

意識自身的確定性,往往只能索求於普遍的精神,所以自我意識必然就已經是普遍的,而在漫長的世界活動裡,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快樂原則的屈服是具有必然性的,在自我意識企圖介入世界、實現自身之始,快樂就已註定不可能實現。由此,自我意識最終也必將歸為不快樂。

不快樂是意識自我發展的必然階段,而彌賽亞所牽涉到的便是自我意識何以積極實現自身的問題,在面對不可逆的不快樂意識時,彌賽亞被詮釋成任何其所不可能是的是者,但同時這是一個「虛擬的彌賽亞」,意味着彌賽亞只能是一個將臨,但不可能真正降臨的「受挫的彌賽亞」。所以不快樂意識的自我實現必須表現為一種有所憑據的痛苦。或許只有受苦,才是我們更接近絕對精神的唯一途徑。

❝ 面對虛擬的彌賽亞,真正的不快樂意識並沒有倒退成為懷疑主義,而是其一旦主動地向絕對精神發出應答,便能夠看見兩種彼此異質的——編年的與剩餘的——時間矛盾地共同存在,理解那些未見之事自彌賽亞降臨以後,就一直已然旁臨(parousia)在歷史的現實在場裡,廢止就等同於完成。救贖於焉不再寄望於並未完全的仍在到來(yet to come),而是發生在充滿信心的呼告裡:來(come)!❞

____________________

#Sample樣本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literature #graphicdesign #hongkongart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SAMPLE❛ 如果可以這樣做雜誌 ❜ http://linktr.ee/samplemaghk
  • Author
  • More

#HOME|家在何處?

為何遊戲需要筆記?

不會腐爛的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