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电钢琴告别
还有几天就要搬家,今天把家里的电钢琴卖给同学,看着房间里空出来的一大块,有点伤感。回想起来,两年前因为意外需要从C大搬到P大,两周就要搬去新学校,非常手忙脚乱,搬走前最后几件事之一也是把电钢琴卖给邻居的同学。卖电钢琴仿佛是宣布和一座城市正式的告别。
我在P大的电钢琴是雅马哈P125,琴体,琴架和琴凳都是白色的,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好像是实现了儿时想要白色钢琴的愿望。在C大的电钢琴是雅马哈P71,颜值比P125略逊一筹,但我也非常喜欢,这是我自力更生买的第一台琴(虽然只是一个比较低价的型号)。我把它放在客厅的落地窗前,感觉客厅都柔和起来了。
我最近在练的曲子是莫扎特20号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分享一个好听的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4KE6kx0K0E)。我非常喜欢这个曲子。我第一次试弹的时候窗外有薄纱似的晚霞,层层叠叠,在我试弹的过程中,晚霞的颜色一点一点变深,又从橘黄变成胭脂红,再变成宝蓝色,直到我完成最后一个音符时夜幕降临。后来每次我弹奏这个曲子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个曲子就是为了那天的晚霞写的(这么说是不是有点奇怪,莫扎特为了两百多年后的一次落日写了一个协奏曲)。我拿到的乐谱上的这个曲子是由协奏曲改编成的双钢琴版本,因为我只有一个人在练,又自己把它“改编”成了单钢琴,我的做法是保留旋律,然后从两部钢琴的伴奏里面根据效果选择一个,通常试一下会发现有一个明显更饱满,当然这大概不是专业的做法。因为我练琴比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把这归罪于做学术内耗太大),直到昨天还是没有把整个曲子练熟,只能等到在下一个地方安定下来再说了。
这本琴谱我也非常喜欢,相信学钢琴的90后都练过。我开始练这本琴谱是读初中的时候,那时我的钢琴老师觉得我适合弹民乐改编的钢琴曲,于是我那几年把里面的民乐都基本练熟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彩云追月(分享一个好听的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EZTdVJmVQ),每次我心里都感慨,大珠小珠落玉盘原来是这种感觉呀。另外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牧童短笛,直到后来这个曲子成了我们高中的起床铃,硬是和起床的痛苦绑定了。还有一首采茶扑蝶,本来应该是个轻松快乐的小曲,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改编的钢琴版本每次弹起来都让我有种 “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的感觉,尤其是最后一页层层推进的时候。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小小的曲子,无锡景。虽然很简单,但真的写出我心中的江南。我的钢琴老师对我的判断可能是很准确的。后来我读博的时候带了这本琴谱出来,然后开始试着练一些之前没有弹过的曲子,总是有很多惊喜。比如我练到勃拉姆斯的Op.39, No.15华尔兹的时候——这不就是悠悠的风嘛!总是弹着弹着就不由自主唱起来了。有一次在Munger那个华丽的地下一层的钢琴室里,弹着弹着就哭了,我好想家。
说到可以唱的曲子,我本科时期有一个学期曾经在合唱团做钢琴伴奏,后来因为加入了课题组就没有去了,现在想想真的非常可惜(上次和本科老板开玩笑抱怨这件事,他表示这事真不能怪他)。在合唱团的时候练习了一些合唱的伴奏,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渔阳鼙鼓动地来。当时这个曲子没有分给我,但因为很喜欢所以也练了。我听的比较多的版本都是大学合唱团的,音准和技巧都很到位。有一次偶然在youtube听到一个加州男声合唱团的版本,感概良多。虽然不如大学合唱团整齐,但情感要深厚得多,是校园里的学生不具有的。西望却不见长安,合唱团的成员在唱起这首歌的时候,不知道是也和我一样想家吗。那时在合唱团我伴奏的曲子是杜鹃花。当时的同学们不是最喜欢这个曲子——大概是其他的曲子更符合少年朦胧心事。于是合唱团训练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它背后的故事,讲黄友棣是我们的优秀校友,这首曲子曾经鼓舞过很多抗日时期的人们。坦白说,当时我也更喜欢其他的曲子,但如今再听起杜鹃花,听到那熟悉的前奏,让我非常动容。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