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理想的醫療,把人視為一個整體。除了身體的健全之外,心理、社會、精神也都要懂得怎麼照顧,是吧?
今年八月,不小心找到曾任台大醫院院長的謝博生教授寫的「現代醫學在台灣」。當我從事全人健康醫療快20年,再回頭看這本書,除了對前輩醫師為了大眾健康付出的心力再次感動之外,對於第一章在回顧醫療,不應該是「內科依需要給予藥品,外科依需要加以切除,病人的心理調適與感受、心理或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都未受到應有重視。」這個的樣貌。這個內容,跟我在佛光大學攻讀整合健康碩士班期間,所閱讀到 WHO 對健康的定義:健康是一個身體、心智、社會完整的健全安適,而不僅只是沒有疾病或是不虛弱。甚至有後續研究支持把精神健康 (spiritual well-being) 也納入完整健康的一個面向,非常呼應。
八月我還重新搜尋維基百科,對於現代西方醫學(也就是主流醫學)發展的歷史重新回顧之後。對東方社會而言,所謂的「西方醫學」可以追朔到希波克拉提斯的年代,可是希波克拉提斯也是透過搜集古埃及醫學與古印度醫學的療法,而創導出一套更接近自然醫學的治療模式。我比較建議把「現代西方醫學」定義在擅長精密手術(現代解剖學)、藥物(化學)、與微生物學(顯微鏡)這三種方法發展的近代三百多年。那三百多年的歷史與隨之而來的現代醫學進展是非常寶貴而且值得珍惜,因為幫助現代人免除感染與重大外傷造成的快速死亡,也是現代人越來越長壽的重要因素。可是,這三大種醫學科學都是聚焦在「病灶區」研究出來的治病手段,在控制症狀有非常聚焦的成果。可是牽涉到癌症、三高、各種身心疾病,這些牽涉到生活中種種變數的慢性疾病的時候,效果總是不盡理想。因為人體在面對有形無形的壓力、甚至是因為自我要求過高產生的壓力時,神經迴路、內分泌迴路、發炎與抗發炎路徑、氧化還原路徑等更多分子層級的機能,沒辦法透過一天幾次的化學藥物就可以控制良好,更不要說讓人完全恢復健康了!
最近的一些演講與課程,我已經開始陸陸續續把 Kaplan and Sadock'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第十一版 的內容整理成投影片跟大家分享。這本精神醫學聖經書中,已經把氧化壓力(有人翻譯成氧化應激)、粒腺體損傷等等因素列入大腦損傷失智的重要原因,更把九年前我的「我也曾憂鬱」書中提到的抗氧化食物、抗發炎食物,列入重要的生活型態治療建議當中了!
投石問路,愚者先行!我是一個有輕微學習障礙的醫師,不會背書,只能鑽研理解並配合親自實踐20多年,才能走到現在。在歐美各國,已經有越來越多主流醫學醫療人員走入「輔助醫學」的學習道路。「台灣輔助醫學醫學會」也在近兩年成立。有更多具有主流醫學與科學的思辨能力的醫師,以科學與客觀的角度,親自學習也知道如何運用非主流醫學的「健康促進方法」,才能讓已經有2025年就要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民眾,有機會得到更完整的健康維護與健康促進方法,而得到真正的健康與幸福!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