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佛系媽媽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我的教養下一站 (下)

佛系媽媽
·
·

上次分享我的教養歷程,經歷了「逃避」、「操控」和「懷疑/內疚」三個階段(連結)。
然後我來到我現在的階段

#竭力保護

當我在「懷疑/內疚」中陷入深深的無力感時,我遇上了我的心靈導師/生命響導 Winston。透過內在小孩療癒,Winston 幫我重新學習接納自己,學習愛。然後我慢慢跟憤怒和解,發現及放下一個又一個的限制性信念。於是在日常生活中我越來越少責罵孩子,可以更多做到善養了。(有關我內在小孩療癒的經歷,會在之後陸續分享)

但我發覺自己很透支,我不斷要求自己陪伴子女,但這很違反我的本性,我本身是女強人工作型的,我有很多自己的事想要做,並不享受陪伴子女玩耍。但我很怕我陪伴得不夠,孩子會像我一樣覺得不被愛,所以每當孩子叫我時,我都盡量放下自己的事情即時陪伴。

而同時我亦盡力不讓子女受到學校或其他人的操控,我竭力保護子女不用滿足大人期望,讓他們能活出真我。當家中出現社會化情況時,我便馬上出手阻止,再向家人說教。

而當我是家中最善養的成人,我便成了孩子心中的安全依附首選,他們上至心理脆弱要求慰藉,下至口乾要喝水,都第一個找我,不願找其他人。

於是我感到很累,也很孤獨,好像只有我一個人在奮力保護孩子。我感覺自己像一個穿著盔甲的戰士在奮身浴血,在無視自己的去保護我的孩子。我必須要戰鬥,不能休息,否則孩子便會受傷。

後來我上了 Janet Lau - Yoga & Wellness 的教養靈性課,Janet的一些見解令我眼前一亮:

  1. 我們要去發現並接受自己的限制,去了解自己心力如何分佈才是最適合自己的。Janet 分享她只能做一位 40% 媽媽,其餘時間她要做自己的事情。
  2. 孩子有孩子的課題,如果那是孩子的課題,無論我們如何做,如何保護,那課題遲早都會找上孩子。
  3. 讓孩子認識真實的你。
  4. 無論你在重覆父母教養的方式,還是在竭力不去重覆父母教養的方式,你都是被你自己的創傷所影響。

我反思後發現自己最多只能做一位15%媽媽,我很需要用大量時間去推廣善養和療癒(我很愛這工作,是我的使命和意義!),我也需要打鼓,看BL和靈修。如果我花太多時間去陪孩子,我會枯萎,我會很委屈。

我一直在勉強自己扮演一位我心目中的完美媽媽,我沒有讓孩子認識真實的我。
他們真實的媽媽是一位很喜歡工作和很需要 me time 的事業型女性。

如果孩子的課題是會一位很愛他但不能時常陪他的人,那我願意把課題還給他。

之後治療師Nettie幫我做QHHT量子療法,在療癒中我們連結到集體潛意識,祂也告訴我不要再勉強自己,還教我一條準則:「只要孩子死不了就可以了
這條準則不是人人適用,尤其那些本身較漠視孩子需要的人,絕不適用。
但對我這些竭力保護孩子的「迫死自己同學會」榮譽會員來說,是很令人安心的說話!
(遲些也會分享更多有關QHHT量子療法的經歷)

之後我再套用IFS能力感模型 (以下是極簡化版,這個模型我很喜愛,經常用來教善養):
A.(求生模式)我不能 — 崩潰
B.(求生模式)我必須 — 戰或逃
C.(成長模式)我能夠 — 自在

我產後最抑鬱時,及在「懷疑/內疚」階段,是在 A「我不能」的崩潰狀態,能力感為零。

「逃避」階段是 B「我必須」的逃跑狀態,而「操控」和「竭力保護」是 B「我必須」的戰鬥狀態。在這狀態中,雖然我能夠做到,但是仍在求生模式中心力交瘁,能力感仍很低。

而無論是在重覆上一代的「操控」,還是跟上一代相反的「竭力保護」,我都是受我童年創傷的驅使,並不自在。

有了這個覺察和領悟後,我覺得自己又邁進了新的一頁。
隨著我的成長,我希望自己能在教養路上更真實,更自在,為孩子身教。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