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不堪入目的修辭技巧
林鄭月娥早前接受《大公報》訪問,表明教育不能成為「無掩雞籠」,將於年內「處理」通識科,惹來教育界極大反彈及擔心;在相隔不遠的日子,新任局長徐英偉在電台節目訪問中,表示區議會猶如好好玩的「遊樂場」,只要遵守規矩就玩得開心,招致選民及區議員的反感。兩番言論,同樣是比喻,本體、喻體、喻詞各有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讓人反感。
林鄭月娥的「無掩雞籠論」,以雞場比喻學校,大有教育界「雞,全部都係雞」的意味,對教育事業極不尊重,本就大為不妥,加上之後殺氣騰騰,表示要「處理」通識科,更是公共溝通災難,在黑幫電影中,如果老大要將某人「處理」,手下小混混自然心領神會,將老大「眼中釘」剷除,無須畫公仔畫出腸,至於林鄭是老大抑或小混混,香港人心中有數。後來林鄭雖辯稱非「整頓」,但這種事後澄清補鑊,作用是零。畢竟輕舟已過萬重山,特區政府「磨刀霍霍向通識」的印象,早就深刻烙印在聽者心中。公共溝通非林鄭月娥所長,由上台至今已有無數例子證明,加上在回答問題時總會失驚無神冷笑一聲,更是難以討好。一開口,永遠是災難級。
至於徐英偉的「遊樂場論」,表面上是解釋遵守規矩自然玩得開心相安無事,但出事位正正在於「玩」的意味,反映在新任局長心中,區議會如遊樂場,無須認真,極為兒戲,暗含矮化區議會的味道,舉目世界,甚少聽過一局之長以「遊樂場」比喻任何層級的議會。難怪現時的民政事務專員如此膽大妄為,皆因局長帶頭不將區議會放在眼內,主事官員自然可以大玩特玩,喜歡離場就離場,一不喜歡就不提供場地,月薪過十萬卻如玩泥沙般兒戲。徐英偉不開口則矣,一開口就露底子,據說他曾連續三次在民建聯內部比賽中贏得最佳辯論員,如此水平,實在貽笑大方。
「無掩雞籠論」及「遊樂場論」均是比喻,比喻作為修辭技巧之一,用於將複雜事情簡單化,讓不明白事物本質的聽者一下子掌握重心,但矛盾在於,聽者卻也可以從相同比喻中得出截然不同、南轅北轍的結論,這其實相當考驗表達者的功夫及水平。
在古羅馬,修辭學(Rhetoric)是領導者的必學技巧,觀乎隨便舉例的這兩番言論,絕對有資格成為小學生學習比喻時的負面教材,高官的修辭水平,仍有極大進步空間。當然,如果主事官員只是打算硬推政策,放棄與香港人溝通,那就另作別論。
若肯虛心學習,不妨參考前新聞統籌專員何安達的New Quotations from Chris Patten,又或者前BBC總裁Mark Thompson的Enough Said: What’s Gone Wrong with the Language of Politics,相信不至於如此差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