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弓長先生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乖、聽話與自律

弓長先生
·
·
自律,不是因為恐懼、不是因為討好、不是有條件交換,而是相信也知道自己可以為自己做決定的能力,並且執行。

不少父母「真的焦慮」著剛踏入社會的兒女不知道要做什麼,只因兒女迷惘著不知道什麼是想要的。

儘管父母都已努力將自己所知所能的想要給予孩子,同時期待孩子自由獨立的飛翔;但,卻不經意的從小就剪斷了他的翅膀。

無關對錯,這些都只是長期慣性狀態的堆疊,因此在一對一工作時需要處理是完全不同的面向:

面對剛出社會的迷惘,需要對自己很深的探索與重新回歸自己,並看見自己擁有的資源。
面對這樣年邁父母的焦慮,則是需要讓他們學習正視自己的焦慮,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因為不是要成年兒女趕快知道做什麼來解決自己的焦慮。

畢竟在這樣的狀況下,怎能期待一個從小是不被允許有任何聲音、感覺、想法的孩子,成年後能清楚知道自己真實想要什麼?

之所以用「真的焦慮」是因為,有些父母的焦慮仍舊只是因為兒女不願意順著父母的意思或決定做。


說穿了,「不被允許有任何聲音、感覺、想法」往往就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所期待的「乖」「聽話」。

有些父母說「有啊,我都有讓他說啊」

但是,當孩子說出任何聲音、感覺、想法的時候,大人是如何應對。

當兒女成年後,帶著焦慮告訴我:「我這孩子就是太乖了!看他對未來很茫然,都沒有自己的想法。」但從小卻是希望「乖」,這不是矛盾了?

那究竟「乖」「不乖」如何斷定?

聽過一些說法是「自律」。

不過,是否能釐清究竟希望兒女是「自律」還只是要「聽話」?

自律,不是因為恐懼、不是因為討好、不是有條件交換,而是相信也知道自己可以為自己做決定的能力,並且執行。

「乖」「聽話」看起來很「自律」,也許大人眼裡的「乖」「聽話」,和孩子表現出來「乖」「聽話」背後的動機,是不同的。


不順著大人的意思做,就是「不乖」「不聽話」?

很常在工作對談中提到:「給孩子愛,而不是急著要他改」

因為

很多事,他不是不做,只是沒順著大人的方式做。

很多事,他不是不會,只是沒順著大人的方式學。

很多事,不是不能這樣,只是沒順著大人的經驗,超出大人過去對這世界的想像。

給孩子愛,別再一味要求孩子順從。

現場對話時很多人急著反駁著說:「我很愛孩子啊。」

沒人說不愛,只是很多情況下的「愛」多數時候孩子感受不到,又或者讓「愛」不小心變成「礙」。

試著回到自己生活用字說話習慣去觀察,究竟我們認為表達出來的「愛」是:

「有條件的愛」還是「無條件的愛」。

無關對錯,只是永遠可以在關係裡的慣性應對中,嘗試著用更自在的方式相處。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