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養成記2》溫情主義的雙螺旋

黎納
·
·
IPFS
·
雙螺旋的一邊是「溫情主義的含蓄、隨和的慣性」,另一邊是「喜劇風格」,兩邊原本毫不相干,直到雙螺旋中間逐一建起橋樑,形成新的類型DNA──《俗女養成記》系列即是如此。


如果要說,什麼樣的詞彙最適合形容這一季,我想不是「蛻變」,而是「原點」;精確地說,是「進擊的原點」。

在台北打拚二十年的陳嘉玲,四十歲的她,沒車沒房沒老公,返回台南家鄉,整頓自己、開始新生活,然而面臨家人的溫情糾纏,不穩定的感情及不確定的自我,搭配過去的重點成長回顧,陳嘉玲終究擺盪回原點,形成「進擊的原點」。

如果不知道《進擊的巨人》這部作品,可能不太理解「進擊」意思的話,可以想成是「原點Plus」,或是「進階的原點」,又或是,可能《俗女養成記1》沒有看過的你,發揮一下想像力,如果是二十歲的人,就想像二十年後的模樣:

沒車沒房沒伴侶,帶著傳統家庭思維的你,發現人生到此必須寫一個「慘」字;不過經歷了二十年的台北求職洗禮,體會到時代脈動、獨立自主的女性思維,你拚命地拉扯慣性思維,努力形成自己的家,卻突然體驗到肚子裡的生命,於是重塑自己,提供養分給新的生命。

你跟新的生命都有了新的原點。



熟悉的家庭通俗劇與溫情路線,貫穿台劇幾十年的時間軸,走至俗女系列,發展出哪些特點,有哪些承襲了過往的觀影經驗,以及劇情結構的分析,我想提出一些觀察點,提供各位參考,在這之前,先小聊一下「溫情主義」吧。


不冷不熱的溫情主義


溫情主義一詞的相關歷史背景,以及如何出現在影視作品,作者周蕾(Rey Chow)於2007年的書籍,可以窺知一二: Sentimental Fabulations,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s: Attachment in the Age of Global Visibility

繁體譯本是2019年出版,書名是《溫情主義寓言‧當代華語電影》。其中一節為「定義當代華語電影中的溫情主義」,從第三十七頁至第六十二頁,自西方歷史如何描述這種情感,有幾種中文釋義,比如說「感傷」、「同情」、「憐憫」等等,而這種情感所帶來的影響也隨著年代更迭,直到華語世界如何翻譯成「溫情」,具有詳盡解釋,在此不多說,有興趣者可以再閱讀研究。

特別指出的部分是,第五十一頁關於「溫情主義」的解釋,「強調含蓄節制的意涵」「針對壓迫與難以忍受的苦難進行妥協或調和的傾向或處置」,而經常以家、家庭生活為拍攝主題的溫情主義色彩的電影,主要是「住宅之於人」是內部舒適的地方,隔絕危險在外的防線,不過基於防禦外在壓迫的「家」,仍得面臨來自內部壓力的問題。

作者舉例了十一種典型情境,包含:孝道、家庭生活、準備/分享/吃喝/提供食物、貧窮、童年與老年、勞力工作的場景或認知、聚散離合、追求家庭/社會融洽與和諧、時間的流逝、自然景象的呈現、履行傳宗接代的義務。

而書內的這一段話,我大方向認同(不認同的細部原因會在之後說明):


「儘管這些帶有溫情主義色彩的情境,在電影裡相當容易辨認,筆者的企圖卻不僅是藉由批判溫情主義,揭露其背後的意識形態傾向,也不是要對溫情主義進行嚴格的去神話(demystify)剖析,而是視之為一種虛構卻細緻的認同協商過程,來說明這種意識形態。」


淺白地說,作者研究影視作品內的溫情主義色彩,目標是為了解「現象」而做出合理的邏輯判斷,並藉由書中所分析的例子,進一步理解意識形態(也就是溫情主義)如何運作的樣貌。


⬛重點整理⬜


  1. 定義溫情主義:「強調含蓄節制的意涵」,「針對壓迫與難以忍受的苦難進行妥協或調和的傾向或處置」。
  2. 具有十一種典型情境。
  3. 研究是為了解「現象」而做出合理的邏輯判斷,進一步理解溫情主義如何運作的樣貌。



溫情主義的雙螺旋


影視作品的溫情主義色彩相當容易辨識,對於電視劇的觀眾來說,平時除了鄉土劇、八點檔以外,比較為人熟知的還有公共電視的學生劇展、人生劇展;去年(2021)的台劇作品《天橋上的魔術師》、《茶金》、《俗女養成記2》等等,也是以家庭為軸心發展,發散出去的故事,即便是職人劇《火神的眼淚》,以消防員打火的故事為軸心,也與溫情主義息息相關。

OK,所以說,這篇文是要探討溫情主義嗎?

不是。

這篇文是要以溫情主義的大方向理解,來看看《俗女養成記2》帶給觀眾什麼不一樣的體驗!

OK,那雙螺旋到底是什麼東西?


Photo by ANIRUDH on Unsplash


請想像一下,雙螺旋的一邊是「溫情主義的含蓄、隨和的慣性」,另一邊是「喜劇風格」,兩邊原本毫不相干,直到雙螺旋中間逐一建起橋樑,形成新的類型DNA──《俗女養成記》系列即是如此。


《俗女養成記1》建立了二個主要橋樑,分別是:

  1. 中年人的陳嘉玲與童年的陳嘉玲(現在與過去的橋樑)
  2. 非常人所呈現的激動情緒(通向喜劇風格的橋樑)


而《俗女養成記2》除了以上二點,新增第三座橋樑:強化影像風格。不過這一點需要研究劇本結構,關於影像風格如何與劇情融合地恰到好處,下方將以三個例子作為介紹。


第二集:沒有時間了



四人攻堅小隊一路追緝至建築物內,發現裝置正在倒數時間,由老爸帶領的小隊感到慌張不已,聰穎的老爸剪掉其中一條線,時間停了下來,卻在鬆口氣的同時,重新倒數至零。

病床上的老爸驚醒,旋轉的畫面如同翻轉人生的驚嚇感,正式進入可愛的片頭。


簡明破題的手法,觀眾容易理解並感悟,而且透過開頭的緊張感,能夠迅速地聚焦至老爸身上,尤其是以他為首,帶領的一家子人,最後卻失去時間,孤獨地在病床上醒來,世界顛倒又翻轉,翻天覆地的震驚,替這集敲下一記警鐘。

即便沒有看過系列任何一集,看到這個開頭,也可以輕易地理解到,這個老爸應該發生了什麼事情,導致他做了「沒有時間」的惡夢,並且從病床驚醒,更是加深了「發生什麼」的證明,甚至可以猜測:他生了什麼病嗎?還是他快要死了?

我很喜歡這個開頭,過往家庭通俗劇少用的「懸疑感」,並且在二分鐘內,傳達清楚且扣合主題的訊息,引起觀眾的關注。

雙螺旋的功力也在此展現出來,一家人的攻堅小隊形象:攻擊、力量、強大等形容詞,從家庭出發,以老爸為首的父權主力,一路帶隊抵達終點,消滅敵人之前,才看清敵人的面目──時間。所有人將期望與安慰放在老爸身上,然而老爸的選擇並沒有辦法阻止時間流逝,終究歸零。

這個巧思很有趣,如果看完整整兩季,將會發現,從溫情主義的角度來看,第一季的父權家庭,過往保守時代的事件,直到第二季發生的轉變,家庭裡的父權如何軟化,女權如何成長,第二季的第二集開頭,便是骨牌效應的第一張牌。

也許看過的讀者會疑惑,老爸本來就是家裡比較耳根子軟的小孩,即便在第一季都是怕老婆、疼小孩的形象,這樣子也算是強而有力的家庭傳統父權形象嗎?

關於這一點,可以從文化的形象來思考,比方說,當我們提到家庭內的傳統父權,通常是指以父親為首的領導,至於父親本人的性格並不是定義的範圍,因為文化習俗是要求個人符合社會角色的期待,即便可能是性格懦弱、膽小的父親,也會被社會的文化所要求,必須符合威嚴、有主見、領導性強的父親形象。

老爸的性格不符,仍然是家庭傳統父權的代表。



本集的另一主軸也面臨沒有時間的窘境。

剛上國中的陳嘉玲,面臨第一次月經來的尷尬,切換至現在,四十歲的陳嘉玲半夜開始盜汗,去做健康檢查,醫師卻問她有沒有計畫要生小孩,由於卵巢功能下降,沒有時間了!

女生若是提早提經,將會進入更年期,聽到老姊陳嘉玲早更,笑到不行的陳嘉明,網路上查了幾個現象,為了逐一打破,證明自己還行,陳嘉玲喜劇地呈現各個行為,卻在在顯示她真的已經不行。

同一時間,為了證明自己還行的老爸,開始搭訕女護理師,講笑話、誇獎子女等等,卻在出院的時候逃跑,坐在陳嘉玲的屋頂,兩人互相訴苦遭遇。



老爸為什麼要爬上陳嘉玲新家的屋頂?

本來我只是想,也許是為了後面老媽發現的時候,老爸爬下梯子怕受傷害又怕老婆的畫面,營造喜劇感,不過寫文的時候,我忽然想通了一個道理。

自古以來,登高就是要望遠啊。(摸空氣鬍鬚)

老爸害怕沒有時間的焦慮感,為了想看見未來,因此登高望遠,有沒有辦法看得再遠一些;劇情讓老爸登上屋頂,坐在陳嘉玲期望已久的新家,那種渴望未來的心情,又添加了一筆。

兩人互相坦誠的對話,相當真摯又好笑,觀眾不免就想著,這對父女的擔憂與看不見未來是什麼的模樣,究竟會走到哪裡?


第四集:不速之客



如果看過第一季,就會知道下車的腳,是呼應哪一集,不過沒看過也無所謂,華麗出場的女人,讓陳嘉玲一大早掃家裡、硬是擺上幾本書,營造「優雅生活」的恐怖女人,帶來的行李還包括兒子。



這一段戲不到五分鐘,開頭陳嘉玲一早起床打掃,要男友蔡永森不要多問,直到這女人出現,到家裡評論完裝潢品味之後,直接走進陳嘉玲房間睡覺,最後觀眾才看見她受傷的一面。

整理一下觀眾對於她的認知:

1. 恐懼。(因為陳嘉玲很怕她,觀眾有心理準備。)

2. 美麗的外表,討厭的性格。(不自己帶小孩進門,稱小孩為「行李」;進入家裡嫌東嫌西,陳嘉玲不爽不敢講,她還逕自走入房間。)

3. 翻轉:憐憫。(原來她受傷了,但是她一句話都不說,並且陳嘉玲跟觀眾都發現了。)


角色出場、特色與困境,居然完美地在五分鐘內呈現了! (而且還包含片頭動畫!)


不騙人,當下我內心真的這樣吶喊。

各位可以對照第一季第二集,表姊一家人下車、進屋的畫面安排,差異感會更強烈,為什麼呢?這個關乎到「角色層次」的安排。

第一季的出場,主要是表姊一家人對照陳嘉玲一家人。從小時候的陳嘉玲看著大人們之間的較勁,即便表姊洪育萱跟她一樣,只是天真的孩子,卻也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必須互相比較、證明自己。不過這個部分需要隨著劇情發展,以事件堆疊,觀眾才能了解箇中道理。

之所以強調「五分鐘內」呈現角色出場、特色與困境,其實跟角色與整體節奏有關。

本劇的主軸是陳嘉玲,表姊是副線劇情,若是要從頭介紹表姊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當然不可能有這樣的篇幅,而一集四十幾分鐘,該花多少篇幅講哪件事情,自然就變得很重要。(更何況,這一集的不速之客還有其他二位。)

不過這對主軸來說,只是表層的事件而已,真正影響陳嘉玲的卻是被稱之「行李」的小孩──豪豪。

並且同時揭開過去的起點:阿嬤心心念念的孩子。


「孩子」的意義同時聯結過去與現在,加深第四集「不速之客」的影響力,連綿至結局。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不對啊,陳嘉玲在第二集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自己「沒有時間了」,不就是因為停經之後,就不能生小孩了嗎?怎麼會算在第四集呢?

這個問題很好!(眼睛發亮)

我們來回想一下,第二集的陳嘉玲,發現自己有早更現象之後,哪些事情對她產生意義呢?

  1. 為了證明自己體力還行,找了一起考證照的妹妹到家裡慶祝,卻沒想到她們的「體力」遠遠超乎想像。
  2. 為了證明自己性慾旺盛,穿上戰袍衝去蔡永森家,但是感覺到烏龜雨傘的視線之後,性衝動直直落下。
  3. 為了重拾年輕而打玻尿酸,但卻變得又腫又醜。


陳嘉玲的行動皆是回歸自己,從來不是為了「生小孩」,直到第四集的孩子豪豪出現在她家,對於她跟蔡永森都產生意義,才開始思考,孩子是否為未來的人生計劃之一。

由此可見,原先極力反抗,討厭小孩的陳嘉玲,因為考慮到未來將與伴侶蔡永森渡過,也透過與豪豪的互動,重新學習如何與小孩相處,看似將會成為陳嘉玲下一個階段的人生經歷,卻在第五集遇到重大的障礙。


第五集:人生計畫


如果人生計畫可以順利、無虞,大概就是每個人的夢想成真。不過往往就是會出差錯,面臨障礙與困境,如何因應與調適,什麼時候能夠放聲大哭,或是怒不可抑時,如何拉回理智、謹慎處理......受到溫情主義的文化影響,我們如何看著陳嘉玲面對她的困境,或是劇情副線的老爸、老媽、老弟,以及表姊還有蔡永森等等,這些人的難題之所以與我們相似,也是因為我們共同受到制約。

溫情主義的制約。

大多數的時候,我們忍耐、忍受環境的外力擠壓,為了調和氣氛而婉轉的語氣,收斂自我的情緒,或有時候,放棄我們所想要的東西,符合某一種大眾的想像,也許不免會懷疑,這究竟是維護「和諧」,還是促成「鄉愿」。

不過,若是全都怪到溫情主義頭上,是不是也不合理?畢竟我們是參與者,說是社會的一份子,如果不是我們,溫情主義也無法發展,不是嗎?總是有人爭取自己的權益,認定自己想要的東西,就不會放手;看著掙扎的人們,奮力掙脫的模樣,我們不禁有所感觸。

陳嘉玲雖然四十歲了,什麼都沒有,但卻更讓人有所共鳴,這樣的感觸,也是溫情主義的一部分──但是陳嘉玲可沒有打算妥協。這才是觀眾最喜歡她的一點,堅持!(第五集尾聲聽見她的幹聲連連,也是一點都不意外。)

不過這一集的巧思,並不是在於陳嘉玲得知自己懷孕的那一刻,而是時間線的另一端,阿公(爺爺)面臨要不要退休的掙扎,以及從人生舞台退休的體驗。



然而,終於放手讓老爸經營中藥行,與朋友享受退休生活的阿公,某日卻迎來朋友逝世的消息,對於剛步入「人生計畫」下一個階段的阿公,準備朋友最後的畢業典禮,對應陳嘉玲肚子裡貿然存在的孩子,恰好呈現人生計畫的頭與尾。

劇情安排的細膩,令人為之動容。人的生與死,濃縮表現於第五集的「人生計畫」,而焦點是「恐懼」。

對於措手不及的事件,人自然會產生恐懼,因為代表失去控制,面對未知、不安全感;死去的世界,人生在世無法體會,至少還有想像的祝福,然而孩子出世,卻是人生必然體會的事情,因此安排了一場戲,讓觀眾看見真實的陳家,爭吵不休的老爸老媽,陳嘉玲脫口而出:「妳可以不要生,不要做媽媽啊!」

即將成為母親的恐懼,未能掌握自己中年的人生,陳嘉玲的懼怕不是毫無根源,討厭小孩的心情,也許更加反映出,先前劇情不曾透露給觀眾,但觀眾們都有相關經驗的家庭問題


⬛小結⬜


本劇總共十集,劇情內容的安排與層層接近主題核心的巧思,不拖沓、點到為止的含蓄,喜劇風格的拿捏,適當的偶像劇幻想,焦點的轉換與鋪陳,超乎第一季給人的想像。個人的口味而言,我很喜歡這部劇,甚至沒有看過第一季,直接看第二季,也沒什麼大問題。

下一篇將會分享更詳細的劇情分析,由於喜劇的風格較難以文字呈現,想要感受劇中魅力,還是看劇最直接囉。







圖片來源

圖1:myVideo《俗女養成記2》封面
圖2:Unsplash
圖3-9:CATCHPLAY+




▶如果喜歡文章,歡迎支持,讓我走得更遠🌲

https://liker.land/lina_sptwrt/civic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黎納黎明天光,百納海川。喜歡故事創作、影視作品分析,亦是社會觀察者。
  • Author
  • More

【租屋踩雷經驗】從合約到解約,究竟有多少問題?

敏感與脆弱並不是同義詞

《俗女養成記2》分解颱風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