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子非魚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中觀學習筆記|開篇緣起

子非魚
·
·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距離上一篇〈佛法的反思〉,也過了一年半載,對於佛法的疑問也沒有得到解惑,而近期遇上朋友的法師友人和法友,因緣際會得到如性法師團體的公開群組,這或許是重新提起心力學習與整理的契機吧。

疑惑一:輪迴問題

佛法立基於「有輪迴」之上,這也是最主要的疑問,證成有前世的四種理路可以歸於意識與記憶,不過對於意識與記憶的科學研究,與我們所認為的運作方式可能相差甚遠,在意識科學中稱為「困難問題」。

意識如何產生?意識經驗又與人類大腦和體內的生物物理機制有什麼關係?它們究竟與原子、夸克或超弦的旋轉,或是最終構成宇宙的某種事物有什麼關係?

這個問題的典型表述稱為意識的「困難問題」。這個表述由澳洲哲學家查默斯(David Chalmers)於一九九○年代初期發明,影響意識科學後來的許多發展。—《身為自己:人類意識的新科學》

相關研究入門可見於《牛津通識:意識》、《牛津通識:記憶》、《顛峰心智》等書。


疑惑二:心物問題

佛法立基於「身心是兩種續流」,而心的續流自無始以來延續至今,小乘認為解脫就是心的續流停止,大乘則認為解脫後心的續流會延續。

心身二元論也是西哲自古以來爭論不休的議題,能靠物質(如藥物)改變意識的狀態是共識,不過宗教反駁則提出有更高一層的意識不受改變。換句話說,輪迴主體的心續流能受物質影響,那有可能推論至能靠物質達成禪定或解脫的意識狀態,這點宗教不承許。

下部宗義會安立意識或阿賴耶識為輪迴主體,不過中觀應成派認為這些安立都是持輪迴主體有自性,違反緣起。其認為輪迴主體是唯名言假立,這裡更深入的問題是「什麼是補特伽羅我執的所緣?」與「名言有的三項特質中的名言量是什麼?」等。


疑惑三:理論與信仰

理論邏輯正確,是否一定與事實相符呢?科學研究總是不斷提出假說再推翻假說,目前許多科學研究也是立基於假說之上,換句話說,佛法立基於「有輪迴」在科學研究方法上也是種假說,雖然佛教徒可能認為理所當然。

那麼如此一來只能選擇相信與否嗎?如果選擇相信,是否落入卡繆所稱的「哲學性的自殺」,「輪迴」成為活下去的意義,也就是成了一種為了逃避絕望(苦集)而認為人生有意義(滅道)的虛無主義。


疑惑四:關於生活

將佛法分為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奢摩他、毗缽舍那):

  • 出離心

關於出離心是反社會的,也是修行與否的關鍵。

修行,就根本而言,其實是反社會,對社會普遍價值觀如名利權勢、聰明才智等進行抵抗。……順應社會容易,抵抗社會艱難;修行的著力點就在抵抗社會。我們的生活中,有些部分是順應社會、有些部分是抵抗社會;依此判斷,就能明白日常生活中的哪些部分是在修行。—余德慧《生命詩情》

  • 菩提心、奢摩他

菩提心與奢摩他是我認為對生活最有幫助的部分,菩提心可以下推至同理心的研究,奢摩他可以下推至覺察(正念)、專注力的研究,心理諮商的第三波認知行為治療著重於此,對於生活上的焦慮、憂鬱、情緒等問題給予很大的幫助。

不過最大的差別在於動機,如果不是立基於出離心之上,那所獲得的利益也只是造就輪迴的因,換句話說,那也只是幫助社會運轉、紓壓、增加生產力等,而非反社會的修行。

  • 毗缽舍那

《釋量論》說「空見得解脫,餘修即為此。」,換句話說,只有空正見才能斷除輪迴,不過這似乎是種知性上的探究,以中觀應成派見解似乎接近於在斷滅見中建立一絲微「有」,介於破太狹與破太過之間,這種見解能斷除輪迴,但對於生活幫助似乎比較微弱,而且這也回到疑惑一:輪迴是否成立?

以暇滿而言,能夠學習經論的確需要閑暇,這反過來說,如《失控的熱情》寫道只有衣食無虞的中產階級才能有追求熱情的本錢,換句話說,如果有天掉到無產階級,佛法哪些部分還能有用呢?

我認為當有天窮途潦倒時,基本上出離心反而容易,要在人生得意時有出離心反而難。而菩提心與奢摩他能處理低潮時的情緒,至於毗缽舍那在於證得無我慧、斷除煩惱,在人生失意時、或者腦霧、失智的情況下,可能幫助不大?


總而言之,例如以前寫過的〈思考隨筆|放下執念的層次〉,多著墨於菩提心、修心與奢摩他層面,現在趁有點心力與閑暇,得以整理與學習毗缽舍那的微薄資糧,遂開設〈中觀學習筆記〉系列。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