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談,溫故知新

淨土門-象山慶
·
·
IPFS
·

(象山慶’22.8.11)

    一般在學術界或企業界,須講究(要求)有創見、新意、進步,這種「優勝劣敗,March or Die」,看似行業存活的必要之道;卻也顯現了世間人心之無常,不安於故常與靜默;每個人幾乎都以浮動煩躁的心,渴求於出奇開新;對任何一成不變,或老生常談的人事與話題,多感到厭倦、麻木,或忽略。坐在屋裡,看向窗外,期盼有什麼新鮮或驚奇,可以刷洗日復一日生鏽、變鈍了的心思與生活。

    但是,眾生的業力頑強,習性難改,百劫千生,多在六道中輪迴,置身於虛擬世界中,反覆耽迷於沉浸式體驗immersive experience,形塑了各種身口意的框架,束縛、受限於其中,難以自拔。必須菩薩不停的乘願再來,或祖師在三的苦口提醒,薰習其心識,淨化業種子,或許漸有轉染向淨的因緣。    

    其實,人生之所以總是「老生常談」或「老調重彈」,必有其深意。常談或重談的內容,多半是對的、好的,真善美聖,利己利人,只是談(彈)的方式(調子)有點因襲傳統、固守舊習,聽多了讓人耳朵長繭、腦袋當機而已。歌德云:「若真理不重複,錯誤必重複。」唐君毅說:「願我所說是真理,有些話不能不重複。」[1]尤其「道德」「心性」的問題,是永遠存在的,隨時代變遷,舊題又變種而現形,可謂層出不窮,難以應付。此時就須「警鐘」長鳴、「燈光」重照,對你耳提面命,三復斯言。此刻若能聽入心,必有新體會,《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好書不厭百回讀,好話不嫌千遍說,重要的話說三遍,每次聽與說,因注意力的不均衡或不持久,以及當時的環境與心境,乃至於個人的知識、經驗之限制,總有偏重或遺漏,因此,常談(重彈)溫故,是必要的提醒與補充,且有更新、改編的效果。

文化上就成了「傳統」「經典」「範式」,有助於長期記憶之保存與深化,成了無意識的反應模式與人格型態,既可節省腦力的付出,又能維持安全的運作,乃所謂系統一 (System 1): 快思 (Fast Thinking)[2]:自動自發,迅速運作1.生俱的本能,如認知環境、辨認物體。2.長時、重複的學習而成的自動反應,概念的關聯性、閱讀、社交。

     舊瓶裝新酒,創新再領航, 通過回顧,探討未知:有些話雖似老(書)生常談,少了點新鮮味兒少了點新鮮味兒;卻是人生的真體驗。顛撲不破的。《儒林外史》第一回:「這一首詞,也是個老生常談。不過說人生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捨著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後,味同嚼蠟。」《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你只看他這『積』字,這『必』字,何等有斤兩,有把握,只可惜世人都把他作老生常談讀過去了。

     有人說:老調重彈,彈的不是過去的旋律,是現在的你:老調重彈,練的不是「彈什麼」,而是「怎麼彈」。有人從背景鋪陳,有人從結尾倒敘,有人刻畫角色性格,有人經營情境氛圍,所有「再安排」的細節,都是再一次創作。

    念佛就是終身稱念一句名號,老實安分,不換題目,從早到晚,從春到冬,陰晴寒暑,悲歡離合,三句不離正行,十聲不出南無,念念時時日日年年,六字反覆在心口,是味如嚼蠟,或餘韻在喉,就看個人的信心與願力:「頻呼小玉(佛名)原無事,只要檀郎(眾生)認得聲。



 1.《人文精神之重建》自序     2.《快思慢想》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淨土門-象山慶 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 (淨慶.正玄--張火慶:博士/教授) https://blog.udn.com/6ccc7d15/article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