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的思辨:什麼樣的敘述,內容會更好?

顧梵の觀察手札
·
·
IPFS
·
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文章或報導? 或者,新聞有沒有更好的可能?
  • 想法啟發

《三個傻瓜》是我看過了好幾次的電影,它不厭其煩的告訴我:「追求卓越,成功自會隨之而來。」

但究竟什麼算是卓越?什麼又算是成功呢?卓越本身難道不等於成功嗎?

據我這段時間的經歷,認為卓越應是自己主觀認為的,而成功則是他人客觀認為的。

但這就形成一個很弔詭的邏輯,難道我們不用去在意市場的走向?不用去參考輿論的風向嗎?對一個寫作的人來說,這有立足之地嗎?這會「成功」簡直難以想像!

  • 現象觀察

對於我曾寫的一篇「新手小白想對Matters說的話」獲得甚至遠超我想像的讚數,讓我不禁開始思考我一路以來,對寫作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是為了確定立場?製造對立?抑或是更糟糕的,煽動群眾?

「它講了我想說卻沒說的話」我猜大概很多讀者之所以支持是這樣,所以讓一篇我不假思索只花不到10分鐘的文章獲得如此多的支持與鼓勵。但這會不會變向鼓勵我們這類新手作家逐漸在製造衝突與對立中迷思自我?

剛到Matters時,我曾經追蹤一個自稱「大師」的帳號,一開始是覺得它文章很有個性,噴了很多自己不爽的人、事、物。但漸漸地,一直出現類似想製造衝突的文章讓我覺得疲憊。

你之所以噴人,不就是希望這裡可以變得更好嗎?那是否可以停止一些負面想法的散佈呢?用良性建議的方式不會更好嗎?

但以上這些,只是一些沒有用的提問。至於為什麼沒有用呢?因為「沒人想看」。「倡導愛與和平的文章太做作了,又不是每個人跟你一樣都是聖母。」

所以每當新聞再次出現像「某某殺人魔」等聳動標題,內容對犯案過程極度寫實,誘導人們產生「XX真應該被判死」等等高度關注時。大部分的人們其實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議題。

就是:「會不會這種報導本身,就是一種助長人成為殺人魔的主要因素?」

  • 相關範例

我依稀還記得北捷殺人犯鄭X,曾經於日記中寫下「我要幹大事」。這算什麼大事?還不是因為新聞記者如此寫實,甚至誇大這項人神共憤的案發內容,引發全台灣關注,使牠間接出名,這種變相的成就感,讓牠想去做這樣天理難容的事。

而說不定,電視機前正有一名狂徒,因為這場邪惡犯罪的大量無端關注,受到啟發,也想要實現自己「舉國榮光」的時刻。

  • 殺人犯分析

此類型的人通常是現實社會中的失敗者:壓抑、受挫、膽怯;被忽視、可望被認同。因為他剛看過報導,知道所有的暴力事件都會公之於眾,有時還會被電視記者和新聞工作者誇大。說不定,他的照片還會出現在所有報紙的頭版。然後他會出現在法庭上,可能還會被冠以「北捷無差別殺人狂」或者「黃道十二宮連環殺手」,他不再是無人問津的普通人。這種不負責任的報導所產生的傷害是無法想像的。(節錄自《海奧華預言》p.209〜p.210)

或許我們應該關注的不是如何能在現實生活提供這類人關懷幫助(有時我們可能也無法分辨),而是怎麼做才能讓這類人不會選擇「殺人」作為其博取社會關注的方法。

  • 今日思考

如果新聞標題及內容改為「北捷剛剛獲悉,有數人被一名不負責任的瘋子謀殺。讓這個自詡文明的國家扼腕嘆息。」(理由:那些想要佔據一天或幾周榮耀的人,知道殺戮只能換來極其輕微的大眾效應,自然會放棄將此做為獲得報導的手段。)會是更好的處理方式之一嗎?

我們是否應該從己身做起,抵制這種變向煽動暴力的報導?用什麼方法呢?


(p.s這是我首次寫分析行文章。有邏輯敘述漏洞和見解偏誤請於留言處多多指教,十分感謝)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