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娘媽生
牛女故事中的織女與七仙女被視為護幼的女神,閩南地區的七夕風俗則脫離牛郎織女神話傳統,轉為「七娘媽」信仰,由移民攜入臺灣後,漸進發展出地方特色。
語料來源:
影片中為大陸泉州地區的祭祀需準備的祭品,有七色菜,七色水果,糖粿(七夕粿),粿盒,胭脂膨粉,千日紅(圓仔花),豬筋,水丸(inn5圓),七娘轎(台灣是七娘媽亭),
語彙:
- 【料小】: 東西。(台灣釋義不同!)
- 【齊全】: tsau5-tsng5, (台灣 tsiau5-tsng5)
- 最後一句「齊全」發,【周至】(tsiu-tsi3)
- 【水果】: tsui2-ke2 (泉州腔陰上發高平音,讀如ke1) (台灣發音 kue2)
- 「很」齊全: tsuah, (台灣發音 tsiah) 「這麼」兩字的縮音!
台灣保留最齊全的七巧節習俗在澎湖,
準備的供品主要有:七夕粿(或稱糖渣糕仔、糖粿仔、貼粿仔)、花朵、胭脂(或女性化妝、保養用品)、白粉(緣粉)、五色紙(或七色紙)、五色線(或紅紗線)、洗面水(含一條新毛巾)、香、金紙等,有的會另外放剪刀、尺、針線等縫紉用品。七夕粿、油飯、麵線和花朵的數量一般以七為數;另澎湖不產竹,沒有像臺灣那樣使用紙糊七娘媽亭,也沒有七娘媽神瑪(按:印有七娘媽的紙)。(節錄自此)
《台日典》關於七娘媽的詞彙:
- 【tshit-niû-má】七娘媽。[七姑星]ê女神/七夕ê女神,舊曆七月初七祭拜。
- 【tshit-niû-kǹg】七娘貫。(=七娘媽貫)
- 【tshit-niû-má-kǹg】七娘媽貫。[七娘媽]ê護札,hō͘未滿十六歲ê囡仔掛。(貫->絭)
- 【tshit-niû-má-sinn】七娘媽生。七夕(織女星神ê生日)ê祭拜。
- 【tshit-niû-má-tîng】七娘媽亭。為tio̍h敬奉[七娘媽],tī七夕祭拜ê時燒紙製ê亭。(下圖)。
- 【kué-a̍p】(漳)/kér-a̍p(泉)粿盒。貯粿ê盒。
- 【tshiánn-kǹg】請貫。接受護身符。
- 【kuānn-kǹg】綰(kōaⁿ)貫。用索貫錢掛tī胸前。
- 【tuà-kǹg】帶絭。帶守護袋。
- 【uānn-kǹg】換kǹg。換吊tī神明頭前ê符á包(=kǹg),(gín-á十六歲以前tī每年ê固定日換一pái來消災。
【脫絭】,客家用語。
以前人的條件較為困難,小孩多災多難,不好飼養,會到廟宇向神明求平安符,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向七娘媽求,於周歲時掛上,每年更換,直到小兒成人,古例是到十六歲! 這個平安符就叫做【絭】,這個程序就叫做「請絭,帶絭,換絭,脫絭」。【絭】文讀音khuan3,白讀音kng3,與【貫】字同音,兩字義也有重疊!
漢字
- 【摜】kuan3【廣韻】摜,帶也。茲乳本字是【貫】kuan3,金文從二「貝」從「丨」,象用繩穿起兩個貝幣之形。本義是貫穿錢貝的繩索,即錢串,引申為貫穿、貫通、串連、連結。也有穿戴的意思,如:漢·王充《論衡·祀義》:「以所見長大之神貫一尺之衣,其肯喜而加福於人乎?」《西遊記·第四回》:「戴上紫金冠,貫上黃金甲,登上步雲鞋。」
- 【絭】khuan3「絭,束腰繩也。」,引申為束縛義!
- 【綰】uan2,《玉篇》貫也,羂也。《廣韻》繫也。 (教育部字典的kuann7採用此字)
以字義來說,kng3 以【貫】字為佳,kuann7以【摜】為佳!
果
這個字有 ko2, ke2/kue2, 兩音! 如:水果(tsui2-ko2), 果子(kue2-tsi2)! 另外台日典還記錄有第三個音,khoo2! 這個音已經不見有人使用了! 這個是「結果,後果,決定」的意思!
【果】 khoo2:未決定 (以否定形式表現)。 例:無 ∼ beh做; 無 ∼ 定(tiāⁿ); 無 ∼ 會贏; m̄ ∼ 知; m̄ ∼ 敢。
粿
這個閩南用字,是茲乳自【果】字而來,兩者音相同! 又譬如日語漢字,「菓」也是【粿】的意思!
糖粿
《東京夢華錄﹒七夕》記載: 「七月七夕……又以油麵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食」,花樣奇巧百端,如捺香方勝之類。若買一斤數,內有一對被介冑者,如門神之像,蓋自來風流,不知其從,謂之「果食將軍」。 這個「笑靨兒」引起我的注意! 因為澎湖的「七夕粿」的作法,是中央陷下周圍圍起的圓餅!這樣才有笑靨的形狀! 俗謂凹槽是要承接織女的眼淚!
七色菜:大蒜,芋頭,西芹,紅菜頭,蓮藕,青茹,包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