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BIE别的女孩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在21世纪成为一名中世纪盔甲(女)斗士

BIE别的女孩
·
想象一下,你置身一片彩旗飘扬的草场,你的身旁,衣着华丽的贵族、国王与王后一起围观身着盔甲的骑士拿起剑与盾牌格斗,空气中飘荡着音乐,那是吟游诗人在弹唱着关于爱情与战争的歌谣……

以下文章来源于BIE别的 ,作者BIE别的

你可以将全甲格斗看作一种身穿甲胄,手拿武器的大型中世纪 cosplay 游戏。 

想象一下,你置身一片彩旗飘扬的草场,你的身旁,衣着华丽的贵族、国王与王后一起围观身着盔甲的骑士拿起剑与盾牌格斗,空气中飘荡着音乐,那是吟游诗人在弹唱着关于爱情与战争的歌谣……

这是甲胄圈知名组织 Society for Creative Anchoronism(简称 SCA)网站的卷首语,也是对全甲格斗现场的真实描述。但除了是 cosplay 游戏,它还是实打实的格斗比赛。

兵器虽没有开刃,但全金属的武器、盾牌再加上盔甲,穿在身上却是实打实的一百斤。玩家需要带着这一身装备进行(被认定的)斩击、砍击、格挡等交锋,一场比赛最多可让 2000 名玩家参与,就像中世纪的决战场面。

标准的全甲格斗锦标赛 | 图源:网络 | 图源:SCA 官网

这项看起来很“胡逼”的运动,在美国与欧洲,已经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早在 1966 年,美国加州伯克利的几个历史和科幻谜一时兴起搞了一场中世纪格斗主题派对,大家玩得开心,于是就想找个更大的地方办他们的第二次聚会。为了申请到大场地的使用权,他们才成立了 SCA 组织,这个“创意性历史错置协会” 的名字也是当时拍脑袋想的。随着朋友间的口口相传,逐渐有了如今这个超过 3 万名付费会员的全球知名全甲格斗组织。而直到今天,SCA 做的是依旧是沉浸式中世纪格斗主题派对,盔甲格斗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为了全方位还原中世纪的历史与仪式感,SCA 内部划分出了二十多个 “王国”,这些“王国”如今扩散到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亚洲与非洲的部分地区,而每个 “王国” 下面又分成数百个 SCA 分支组织。

线下格斗比赛,是“王国”内部阶层流动与不同王国间扩张或往来的唯一方式。按照 SCA 规定,每个 “王国” 内部每半年要举行一次 “皇冠锦标赛” —— 即全甲格斗比赛,以争夺王位。而不同“王国”间会发起“战争”,如一年一次的大型赛事——“宾夕法尼亚战争”(Pennis war)。

据报道,从 1996 年以来,每年一届的宾夕法尼亚战争就能吸引上万人参与。

格斗现场的观战席 | 图源:SCA 官网
图为 Aethelmearc 王国的国旗,以及 2023 年度的国王与王后、男爵与男爵夫人们。| 图源:SCA 官网

在国内,虽然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全甲格斗赛事和派对活动,但全甲圈的爱好者也在悄然增长。经过几年的发展,据圈内人粗略统计,目前活跃的玩家可能有上千人。

我们联系上了其中的两个玩家,全甲女格斗士猫姐与盔甲设计师老库,和他们聊了聊在 21 世纪玩中世纪骑士大乱斗的乐趣和玩法。

01 去中世纪过周末

SCA 在官网的“派对邀约”很打动人,“欢迎来到当代的中世纪,这里有荣耀、勇气和骑士精神”。后面还跟着一句,“你这周末有什么安排呢”?

对于猫姐来说,在平时,她是上海某广告公司的创始人与执行董事。可一到周末,穿上盔甲的她就变身成一名中世纪女格斗手。

她也是上海步戈兵武会俱乐部(以下简称俱乐部)全甲格斗战队中的唯一一名女性。

猫姐第一眼看上去丝毫不像是个 “上海静安女白领”,她身高一米七、体重一百四十多斤,爱穿球鞋和运动衫。在接触全甲格斗之前,她还练过拳击和其他无甲格斗。后来,她接触到一项对新人友好的冷兵器格斗体验 “海绵攻防战”,即不穿盔甲,只需拿上简易的武器与盾牌,就能上场与其他队友“厮杀”的游戏,由此又接触到全甲格斗,并且一下就爱上了这项运动。

训练场上的猫姐

一次穿着盔甲被对手砍中的经历,让猫姐逐渐感受这项运动带来的快感。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猫姐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你脑补一下,对面有个人拿一把菜刀朝你砍来,你知道菜刀伤害不了你,但你没有躲开,只是看着刀砍下来,就是那种感觉”。

她将这种体会概括为“既懵又兴奋”,同时还有点懊悔,为什么自己没有做出躲避和有效防御呢?

俱乐部会不定期举办 1v1 的训练赛,以认定的有效打击方式来计分,任意一方倒地则输。这是为了提升队员在团队作战时的技术能力而采用的训练方式。正式对战前,猫姐已经无数次练习抗武器击打能力,但她没想到在一场战斗中被击中是这种感觉。

她还跟我分享了女生间的小秘密,比如她很怕疼,甚至有些抗拒运动前后的拉伸。还有,以前练徒手格斗时,当对手一拳打过来,她的第一反应是 “闭眼”。而盔甲的存在好像给了她某种特殊的安全感,与此同时又能享受到格斗的刺激。

全甲格斗赛场上的真实打斗

而老库是个历史迷,高三那年,他就混迹一个叫 “神话甲胄” 的论坛。在当时,成品的盔甲在国内几乎是没有的,有关盔甲的资料也很少。也因此,老库说,当年没什么专家,大家都是 “自我科普”。老库是新疆哈萨克族,他当时在论坛是做 “草原盔甲” 的 “课代表”。

之后,“神话甲胄” 论坛的这批人又转向了天涯论坛和百度贴吧。老库回忆,最早可能从 2008 年开始,一些盔甲爱好者开始成立一个个盔甲工作室或公司。

在中央民族大学读人类学硕士的时候,老库设计了一套清朝的“布面甲”,“被一位大哥花几千块钱买走了”,他笑着说。这件事极大地激励了他,他毕业后与朋友成立了奥宗(Ozen)甲胄工作室,这个工作室的初创成员后来成立了一支乐队 —— 馕乐队。乐队的走红,这个工作室也在业内变得小有名气。

馕乐队成员,左二是老库(点击图片可试听馕乐队音乐)

直到现在,每次老库的工作室一出新款式的盔甲,他基本都是第一个试穿的。

每次试穿,他都有套规矩——穿盔甲时的眼神、体态,拿剑的姿势等,都要尽可能贴合盔甲所在的时代。老库觉得,盔甲的魅力在于,让历史更加立体可感,让你“身临其境”地回到不同的时代。 

老库试穿奥宗甲胄工作室设计的 “蒙古甲”

如今,老库的工作室在业内已小有名气,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工作室迁了几次址,如今在长沙的门面也只是一个 “暂时性” 的工作区域。按老库的话说,每天一睁眼就要为租金、电费等等固定开销发愁。虽然他把原因都归结为自己不会把控成本,但他也承认这是国内很多盔甲工作室的现状。

为了商业化,影视行成了奥宗甲胄工作室的主要客户来源。这也是因为,对大众市场来说,盔甲不光造价高,维护成本也很高。

拿猫姐所在的俱乐部来说,它们共有小十套盔甲,早期采购的大多是进口的欧洲板甲,人民币五六万左右一套,加上一些武器与盾牌,光这项支出就上百万了。后期光是维护这些盔甲,比如碰上全员着甲训练或全甲比赛前后,俱乐部的教练几乎每周就要用四天来检修盔甲或战损修复等。

武器的维护也是,频率高到什么程度呢?猫姐说,“一看到下雨天,我就想磨刀”。每到下雨天,如果你路过步戈兵武会俱乐部外面,很可能会看到一群人坐在台阶上,在那磨刀。为了防锈、除锈,磨完刀还要上油,“每次都把路过的保安吓得不行”,猫姐笑说。

俱乐部的公用甲以上图的欧洲板甲为主。下图的胸甲与锁子甲,在盔甲圈也很有名气。| 图源:网络

猫姐与老库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个行业的一项重要活动 —— 举办公开赛事或其他形式的集会。老库说盔甲圈有个词,叫“亮骚”—— 即有了盔甲就要穿出去亮亮骚。而对全甲格斗运动员来说,参加国内外的一些公开赛事,是他们最好的勋章。

但这样成规模的赛事,在国内几乎不成气候。对于想要参赛的玩家,比赛前通常还要抽出很长一段时间来集训。至于金钱成本,除了日常的训练费、盔甲维护费等,就连出国去参赛的盔甲托运费,都要花一大笔钱。

 想要成为一名 21 世纪骑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盔甲本身的负重就是很多玩家要面对的第一道门槛。

02 盔甲,战士的负重 

想要成为一名全甲格斗士,你首先要穿上一套重达二十五至四十公斤 “骑士标配的赛极盔甲”,手拿着二至五公斤左右的武器,再加上一个二三公斤左右的盾。最极端的情况,猫姐说,身上的重量肯定要接近五十公斤。更别提,一个全甲玩家要在这样的负重下,用武器与盾做出防御与出击了。

猫姐也不例外。作为俱乐部全甲战队中的唯一一名女性,即便她身形健壮,但依然能察觉出女性身份在其中的特殊 —— 第一,市面上的“标准赛级盔甲”几乎都是参考男性运动员设计的,又重又不贴合她的身型。第二,她是全队体重最轻的玩家,其他队友动不动就有二三百斤,因而力量也最弱。(我联想到有一支“全甲”战队的名称 —— 半吨队,据说是因为全队的人体重加起来有半吨重......) 

猫姐与她的教练兼“对手”

当她第一次试穿盔甲前,即便已经做了几个月的基础训练,也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设,她依然做了最坏的准备 —— 太重了就脱掉它。

果然,穿上盔甲后,她在有空调的场馆只是绕着跑了一下,很快就大汗淋漓。接着,她迫不及待地拿起武器试着挥出最基础的动作 —— 砍,感觉很不对劲。“我的手脚有点施展不开”,她说。

原本习以为常的走路、跳跃、奔跑等,现在都需要重新适应。而且运动时,盔甲的部件之间,也会发出咯噔咯噔的摩擦声。就好像,原本听使唤的手脚,现在要费很大的劲才能迈开一样。

为此,猫姐跟俱乐部的小伙伴每个月都至少穿一次盔甲。不管坐或站,打滚或训练,都不能脱。每次要穿三四个小时左右,为了习惯盔甲压在身上的感觉,行话叫做 “磨甲”。

可直到猫姐逐渐适应了盔甲,这些甲片的重量被有效地分散到了她的身体各个部位,但头盔仍让她有些不堪重负。第一次戴上头盔,猫姐就有种强烈的压迫感 —— 不光要克服 “幽闭恐惧症”,而且要适应一个五六公斤的重型 “铁帽” 顶在头上的感觉。

俱乐部的巨型铁帽

上场前,猫姐的第一个“敌人”可能是盔甲,她的任务是“人甲合一、人器合一”。可一旦对战,她的注意力只在对手身上了。

1v1训练赛时,当对手的攻击力通过武器输出,并击中猫姐的盔甲时,她必须要能承受住这样的冲击力,“出现了一次失误,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节节败退,并造成身体失去平衡而倒地”。也就是,最终输掉这场训练赛。

盔甲的劣势会让猫姐的体能消耗得更快,很难在倒计时一分半的训练赛发挥自己的实力。盔甲越轻,就越能发挥出自己的技能。但市面上的 “标准” 盔甲几乎都是参考男性运动员设计的,又重又不贴合她们的身型,通常,她的对手穿戴上盔甲后的重量在三百斤左右。

没办法,猫姐只能借穿俱乐部的 “公用甲”,她从没见过 “女性友好” 的盔甲。这当然与全甲格斗这项运动的 “男子气概” 有关,猫姐猜测,国内玩全甲格斗的上百人里,女性也就占三四个吧。

“谁愿意去设计这样一个不能量产的东西呢?”,猫姐说。

穿着“公用甲”的“赛博”猫姐

03 一套从无到有的“女性盔甲”

穿了一年多“公用甲”,猫姐终于有机会定制一套自己的 “女性盔甲”。

猫姐对这套盔甲的第一诉求是减重,虽说现在不论男女的盔甲都希望减重,但这套盔甲预期将比普通的男式盔甲还要轻 20~40%。 

猫姐专属 “女性” 盔甲的设计图纸

这套盔甲的设计师是猫姐俱乐部的教练金刚,他同时是一名甲匠。毕竟市面上根本不可能买到现成的女性盔甲,他就出来承担了这个设计职责。猫姐还希望这套盔甲可以更好地修饰女性的身型,比如突出腰线之类。

“我希望这套盔甲一看上去,就是只有女孩子能穿,男性根本穿不进去的那种”,猫姐充满期待。她还兴奋地把盔甲的设计图发给我,我立刻明白为什么说它是套 “女性盔甲” 了。 

一旦拥有这套专属自己的盔甲,猫姐觉得自己更称得上是个专业的全甲玩家了。对全甲玩家来说,盔甲就像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就像武器对一个战士的重要性。

随着训练时间的加长,猫姐也发现在格斗中,女性并非没有 “翻盘” 的机会。

猫姐用了一种中国武术的说法,“四两拨千斤”。她解释道,“你要时刻去关注他的重心与平衡的变化,我们有很多技巧用的是 ‘巧劲儿’,如借助身体动作的变化去破坏对方的平衡,从而摔倒对方”。尤其在 5V5 的 “团战” 中,相比蛮力,战术的配合显得更加重要。 

猫姐说,她的一个愿望是成立一支“女子全甲战队”,与男性运动员一同上场 battle。目前虽然不断女性来体验带甲格斗的乐趣,但距离猫姐 “女子全甲格斗战队” 的梦想还差得很远。

俱乐部前来体验 “全甲” 的女性们

不过,说起这一篇报道的初衷,还是因为同事说的一个故事:她的男性朋友在全甲格斗场上被击败了,等下场卸掉盔甲后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对手是个女的,这一败绩让崇尚男性力量的他久久不能释怀。

于是顺着这条线索,我们找到了猫姐。虽然不知道她是不是那个击败了这位朋友的女格斗士,但这一切本就是从无到有,有一便会有二。反正头盔一戴,是男是女,谁也不爱。


作为广告人的猫姐,刚刚度过了一个 “八天午休” 的国庆节,平时加班到天亮也是家常便饭。

 在接触全甲格斗之前,猫姐有阵子工作压力很大,她因此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与抑郁症,这个病困扰了她两年多的时间。直到她开始把大量时间花在运动,包括打全甲格斗上。 

她曾跟我说过,如果能选的话,她宁愿泡在俱乐部训练10个小时,也不愿做10小时的项目执行。

这也许就是全甲格斗对猫姐的意义。

至于老库,他从上大学开始,就一直在设计盔甲,一直到现在。

我问他:你做盔甲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他回答:我们现在的设计理念,叫做 “以空间的模仿完成时间的拟构”。什么意思呢,盔甲是个 “空间物”,当你穿着它,在体验上,其实就回到了这套盔甲所代表的时代 —— 穿上汉甲就 “回到” 汉朝、穿上蒙古甲就 “回到” 蒙古帝国时代等等。当然,这个时代是你在脑海中拟构出来的,就像汉朝与蒙古帝国的一个平行宇宙。

我接着问老库:如果可以选,那你想回到真正的 13 世纪到 17 世纪吗?

他回答:“哈哈,不想,我觉得还是现代的一切更好。”

说完,他自己先笑了起来。

 

BIE别的女孩致力于呈现一切女性视角的探索,支持女性/酷儿艺术家创作,为所有女性主义创作者搭建自由展示的平台,一起书写 HERstory。

我们相信智识,推崇创造,鼓励质疑,以独立的思考、先锋的态度与多元的性别观点,为每一位别的女孩带来灵感、智慧与勇气

公众号/微博/小红书:BIE别的女孩

BIE GIRLS is a sub-community of BIE Biede that covers gender-related content, aiming to explore th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emales. Topics in this community range from self-growth,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d gender cognition, all the way to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art. We believe in wisdom, advocate creativity and encourage people to question reality. We work to bring inspiration, wisdom and courage to every BIE girl via independent thinking, a pioneering attitude and diversified views on gender.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