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喔幹閒聊到什麼奇怪的地方上去了是在靠北喔

野人
·
·
IPFS
·
本來是閒聊繁體字跟簡體字來著,到底從哪裡開始逐漸變得奇怪起來了啊⋯⋯簡介的節奏好像漫才啊,明明只是玩了將棋而已啊⋯⋯會不會有人會在刪節號的地方填進去節奏適合的吐槽啊⋯⋯

好吧不玩了⋯⋯(前面有停頓的話,這邊的節奏也可以填吐槽欸!) 

先說正體字跟繁體字兩個講法在我眼裡的表達功效是對等的,因為我向來無視政府往字裡硬塞的意識形態。 

想起十年前的YT,繁體字跟簡體字使用者對話時,經常出現繁體字使用者罵簡體字是「殘體字」、簡體字嘲諷繁體字「落後」的狀況。繁體字用戶認為簡體字字型裡的意義被簡化掉了,美學意義上的結構也變「醜」了;簡體字用戶則認為繁體字落後、麻煩、難普及,留下的都是不必要的糟粕。 雖然這種狀況現在還有在延續,但討論十年前的狀況是因為跟現在的背景完全不同,現在更多是因為中共不定期頻繁犯賤造成的意識形態隔閡,跟下面要討論的、繁體簡體之爭背後的邏輯跟文化現象無關。

就想說,某個人自己認為繁簡哪個更「好」更「壞」,這就無所謂,但講出來、用自己的認知給兩種語言本身的形式作區分、告訴別人哪個「好」哪個「壞」,這樣是因為腦子得過什麼不得了的大病嗎?如果有哪種日常語言沒有缺陷、能讓所有經驗精準地表達出來,只能證明那種語言已經死透了。語言,他媽的,不是透過業餘語言學家的農場文發展到今天的!把一種語言對自己呈現的優勢或方便之處強加給別人,這樣的偏執甚至在文化閉塞的鄉村都難見到。必須要在文化閉塞的社會環境中、在認知也一樣閉塞的家庭養出來、又一直遇到覺得自己很「權威」、教你寫「正確答案」的老師,這樣的人才有機會把這種病態的偏執當作辯論的武器。 

比如一位無知少年抬頭問他爸爸,「老爸老爸,你養的蛇為什麼有腳啊?」爸爸親切地說,「傻兒子,因為那他媽是壁虎啊~」但是如果認知閉塞呢,就會變成,「哈哈哈,你這個可憐的歐豆桑唷,你知道畫蛇添足的故事嗎?你現在養這種比正統的蛇多了手腳的廢物,你自己簡直就像一個廢物一樣啊哈哈哈哈!」「噢我愚蠢的傻兒子啊,蛇是什麼東西,是那個沒手沒腳的殘疾動物嗎?就像你的見識一樣殘疾呢哈哈哈哈!」 

啊所以到底有什麼「好壞」呢?根源就在於一邊固執地認為「正統」即完美,另一邊固執地認為變化即進化,用自己的認知當作衡量一切的尺度。就算是幾千年前在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也是在說人(的認知)與存在物存在與否的關係問題,也還沒低能到認為個人認知是衡量一切存在合理性的準則。不是說個人不能對事物有優劣上的見解,而是說如果有人把這種見解當「規則」,那差不多就是過度偏執造成的認知缺陷了。 

前些天看到有人認為這種偏執是「讀書多」造成的。先不談(因為我懶)這種把個別現象(有些讀書多的人容易死腦筋)誤當作總體歸納的邏輯錯誤。認知力造成的偏執,原因並不直接在於這個人認知力多少本身,而在於這個人對自己認知力的認知。比如無知少年看到爸爸書房裡的書,就認為那是全世界所有知識了;當這個少年走進波隆那圖書館的一天,就認為圖書館裡有全世界知識。那這樣的無知少年的認知,不管讀過多少圖書館裡的書,認知力也僅限於這座圖書館,當然,除非他能發現書後索引數目大多在圖書館裡找不到,但通常這類人並不在意索引,畢竟他們覺得被手裡這種學術大咖總結出來的條目才配做衡量一切的真理(笑死)。所以說這些人是對認知力本身沒有認知才造成了偏執,而不是他的認知力本身造成了偏執。者不取決於認知「能力」,而取決於是否有主動認知認知力的視野。 

但反過來講,建立在自我理解過程上的自我認知也不應當是可完備的(也就是說個人無法窮盡對認知力的認知)。有關自我認知是否可完備的分歧,其前提問題在於現實是否有可能被「還原」為純粹思想。這個改天再聊好了(懶)。 

說回讀書的問題,讀書多跟思維僵化有很多聯繫嗎?我覺得在死板自身的層面上沒很多。表面上看很像是「我既然在書上讀到過解決辦法,為什麼還要自己想呢,寫『名著』的人難道不是比我偉大得多嗎?」但現實則是,哪裡會有那麼多「即插即用」的問題啊?哲學或任何學科的實踐上,形式相同但前提不同就導致解決方法不同的問題很現實,讀過舊問題通常能從思考方向上節省大半時間,即便最終解決辦法的方法與原方法幾乎背道而馳。但是又有人說,這方法終究不是你完完全全自己想出來的,那我只能說,那請你自己創造一種語言再跟我講話好嗎:) 

所謂「自己想出來」只是對知識應用廣泛性的問題,比如有人被單車撞痛了,他就會很快「知道」不能站在有火車迎面駛來的鐵軌上,但此時這種「知道」或這條具體知識在他的腦中還不夠清晰,甚至難以察覺,因為他沒辦法透過單一經驗反推到具體知識,只能推測到具體知識的模糊可能性,比如「被速度快鐵塊撞到會痛」之類的甚至更模糊,類似「快的鐵塊,痛」。那我覺得讀書也一樣啊,只是在不同層次上,從在書上讀到的具體知識不會反推到具體思維系統,只能推測到思維系統的模糊可能,只有具體知識足夠「豐富」(而不是「多」),才更有可能運用「自己的」思維系統。也就是說剛好與「讀書多就會思維固化」的論調相反,我覺得讀書種類足夠豐富才能更自由,當然前提同樣是不會用讀到的具體知識當作衡量一切思維系統的尺度。 

而更偏向「死板」的面向,與「包容」相對層面上的分別,則在於對「權威」的認同程度或態度。死板的人往往由於篤信權威,認為自己讀到或認同的理念或知識,一定比沒讀到這段書的人,在同一件事情上的觀念來的更理性。簡單講就是認為讀書多的人更理性、理解更正確,同時認為自己書讀很多。這類衡量方式並不會在意理解別人理念過程中的系統性跟合理性。 這一層面的誤會往往會有一個附加結果讓這個人相信「理愈辯愈明」,但事實上中文日常語言裡的「辯」還沒有進化出任何dialektike相關的意義或意象,而更接近《鹽鐵論》式的「辯論」。欸……然後那又是另一個話題了(真的懶得再寫ㄌ~)


沒有用的後記

最近應該可能差不多有空亂寫廢文了~

CC BY-NC-ND 4.0 授权

拒絕抖內;)詛咒抖內的人大腦變石頭~

logbook icon
野人學中世紀哲學,暫時還沒死的怪咖野人。正在學習如何假裝人類。 ⋯⋯ 喔幹,學不會。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年度…test

閒聊網路文章的中心化

這半年懶得改的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