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未來的教育將何去何從

賴澤霖
·
·
IPFS
·

推薦閱讀對象:對於未來教育型態、教育思維有興趣的讀者,以及家中有子女或可能會有子女的~

此篇文章目的:教育為我們在尚未出社會時建構出了想像中的世界,此篇文章將和您討論十年、二十年後的世界會是怎麼樣。

生字卡、閱讀心得、唐詩朗誦,這些可能都是我們小學的共同記憶,但那時智慧型手機可還沒有盛行,世界變動可還沒有現今那麼快,未來,我們的子女將面臨什麼樣的教育呢?

教育的目的

在我們進入主題前,先讓我們重新釐清教育到底是要幹嘛?談到教育,許多人心中可能浮現學校、教科書、老師、考試等,誠然,這些都是目前教育的一部分,但這些都是最表層的,某種程度上只能稱作「手段」,那問題來了,手段究竟要引導我們走向何處?這才是「目的」

有種說法是認為現今教育制度是18世紀工業革命下的產物,只是為了批量生產出標準化的勞工,但21世紀我們需要的是4C人才,也就是:

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溝通(communication)
團隊合作(collaboration)
創造力(creativity)。

用筆者的說法,自立,兩個字或許最能涵括,21世紀的教育應該是培養人自立的能力,在社會中得以與他人共存,並由此衍伸出所有為了自立而須具備的能力,而只要能達到這個目的,不一定要侷限在學校、教科書等手段,誇大點來說,未來甚至可能不需要學校這種東西,更多的學習手段或許會隨著產業、時代的變動而應運而生。誰說大學畢業一定是22歲?誰說進入職場以後就不能再受教育?


多元的教育型態在不久的將來將逐漸成熟,實驗學校或許也要改名了(也實驗太久了),任何人都能選擇自己適合的型態受教育,筆者希望「沒有適合所有人的教育」這個概念也會逐漸被接受,人們不再問:你念這個出來是要做什麼的?而是念這個會給你什麼樣的能力;人們不再問:你念這個出來起薪多少?而是念這個你能為社會帶來什麼價值。想讓這個希望變成真實,全仰賴所有讀者了!


從已知到未知

以前常說給孩子魚吃不如給孩子釣竿

在21世紀,更可能發生的是孩子拿到釣竿卻發現魚變大隻了,手上的釣竿沒用了。其實,我們該做的應該是讓孩子喜歡上吃魚,剩下的,相信孩子會找到辦法,自己會去抓魚,孩子真的不笨。家長或老師的角色更應該是引導孩子協助他達到目標。

過往我們只要從「不知道」變成「知道」就行,但今後,我們還得從「知道」變成「不知道」。持續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心,彷彿每天都有新的事物出現(也的確每天世界都在變),站在已知的肩膀上,持續探索未知,不再是學好一項技術就天下無敵。而這也說明了為何喜歡上吃魚那麼重要,因為如果只為了捕魚而捕魚,那怎麼可能會願意持續更換手中的釣竿呢?就算一次兩次願意,能長久嗎?


家長的定位

再來談談筆者覺得蠻有趣的部分,對家長們來說

教育,不是付一筆學費就了事!

很多家長都在擔心小孩會不會競爭力不夠?需不需要補習?才藝?營隊?還是上網罵一下政策?但很少家長意識到自己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教育不是也不該是只有學生、政府、老師的事,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力才是最大的(至少在幼年時期來說)。

如果家長忘記自己的角色,或希望有人能代替家長的角色,那麼不管送去什麼教育體系、哪間補習班都是難以彌補的,講了這麼多,或許會有讀者問,啊家長就是要上班沒時間啊!或是,家長能做的除了繳費還要幹嘛!

講實在的,家長要做的很簡單,甚至已經有點陳腔濫調了,就是傾聽與溝通,了解孩子需要什麼?而不是家長想要什麼,當然,傾聽與溝通是門藝術,網路上也有大量的專家提供建議,這邊就不獻醜了。

另外,面對孩子時,以「我們」來取代「你」,家長不需要以長輩的姿態嘗試壓垮孩子,而是以有經驗的朋友這個角色與孩子一起面對,不論是課業上的挫折、感情上的難關,家長都是這樣走過來的,與孩子分享自己的經歷或許是個不錯的方式。

但同時也不要忘掉,孩子們不是笨蛋,他們自己會思考,他們要面對的情境與家長過去要面對的也不見得完全相同,如果可以,不妨也讓孩子分享自己的經歷,聽起來很奇怪吧,孩子就是孩子,談何經歷?我們換個角度想,試試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今天我們會鄙視自己朋友的年紀而認為他的經歷不值一提嗎?

這就是家長在教育裡面的角色,把自己當成孩子的朋友,也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或許,你在聽過孩子的故事後也會情不自禁的地驚呼呢!


學習不再只是學校的事

21世紀,當我們離開教育體制,不代表我們就停止學習,人類三部曲作者哈拉瑞(Yuval Harrari)認為,以往,我們人生分為兩階段,學習階段與工作階段,我們學習然後工作,聽起來很合理吧,如果想變成他口中的無用階級(白話一點就是廢物),那當然很合理。

當人類預期壽命提高到90甚至100歲,假設退休年齡是75歲,而大學畢業是22歲,如果按照著上述兩階段來分,意味著有你的前20年就要基本上學習完餘生超過半個世紀的工作內容,這還是在人類停滯發展50年的前提下,事實上,人類發展速度成指數性成長,1970年的人到2020可能連生活都不會,遑論2020到2070?這種時候,不學習嗎?

這還只是職場上,生活面來看,世代間的差異也會逐漸擴大,世代對立在這次總統大選屢屢被提及,未來,一個社會可能並存更多、更分歧的世代與價值觀,現在40歲與20歲的人認知差距(對科技的運用)可能還不大,以後30歲與20歲的人可能連世界也鮮少交集,出現30歲專屬回憶也說不定,十年已足夠掀起一波顛覆了,這種時候,不學習嗎?

最後,當科技已足以代替大多數勞力性工作,人類生活中「工作」不再佔巨大的份額時(或許也沒人需要追求work-life balance了),探索內在、找尋生活意義諸如此類的的課程可能變成主流,精神上的追求成為眾人的日常,而這些也是建構在對於思想、自我的了解,這種時候,不學習嗎?

前面提到多次21世紀、往後、未來等字眼,聽起來很以後,但我想告訴你,2020已經是21世紀的1/5了。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賴澤霖初出茅廬的寫作者/嘗試當個給予者。期許自己能在這分化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如果對我的文章有任何想法或是有任何疑惑,歡迎寄信到s10355186@gmail.com 更多文章>>https://medium.com/@Felix.helps.you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實際示範】我如何使用 Notion 高效學習並建立自己的知識架構

訪談Minerva大學生Antonio Fowl Stark:我想要當改變世界的那個人

訪談Minerva大學生黃岳涵:主動學習是一切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