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識子規啼
《曉發方騫驛》 唐 · 蘇頲
子規,又名布穀,杜鵑,它的啼叫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幾千年下來,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經把杜鵑當作一種悲鳥,當作悲愁的象徵了。蜀,雖稱天府之國,但蜀道難,難如上青天,對於當時的中原,還是屬於左遷放逐之地,於是有此從驛站出發時的嗟歎!
《白話試譯》:驛站位於偏遠的小路,一點陰雲就下雨,踩踏在如澗水的爛泥路上,有如龍鍾老人般,緩慢難行,兩邊的鬢髮因為愁緒而變白,艱險曲折的山路,令人迷罔而失落,此時才體會那些往蜀地去的人們,對子規的哀啼,感受特別深刻的那種心情,不如歸!不如歸啊!
語料來源:
台詞歌曲《真心換絕情》情境:「交給你的心,你放置叨位?」
來說「放置」的閩南語:
閩南語的介詞 ti7, 教閩典採用「佇」字!對應中文是「在」字。 也是有人覺得是「值,置」字!
這裏剛好可以與「放置」一起來看! 發音 khng3-ti7, 這個「放」字切音hong3, 白音pang3, 與khng3, 三音是不是有一種規律!它的韻母 -ong, -ang, ng, 屬於同一組音變!且音調都是陰去調!差別只是 聲母, p- -> k(h)-, -> h- 的變化!是不是跟 之前的「婦」字ㄧ樣有 p-, k-, h- 的變化!
又《論語》隱居放言。《何晏註》放,置也,不復言世務。所以,「放,置」互為同義複詞!
推論,閩南語的kng3 是「放」字! ti7 是「置」字! 教閩典採用「囥」字,〈方〉∶藏,把…放在隱蔽的地方。〔小姑嫌少心不願,爺孃面前說長短。說的嫂嫂私底囥一碗,廚裏不見一隻紅花碗。——〕 其實這也是「放」的以音別義的口語音字!【放】【說文】逐也。【小爾雅】棄也。也可衍生為藏義。此義的詞彙有:khng3-poo7, 藏步,khng3-hue3, 藏歲,khng3-ue7, 藏話。
「叨位」正確寫法是「底位」!
比如「勸」應該跟「卷」字一樣變化,因為閩南語「卷」也是kng(其實放應該是khng),那閩南語的「放」應該跟「陳」「奠」相關。
個人覺得陳 tan5/tin5 奠tian7/ting7, ,以【奠】字第3義最接近,是閩南語的tng3字(第6義),後以【 頓】字增義。 又止也。《史記·王翦傳》三日三夜不頓舍。安置、放置。如:「安頓」。宋·楊萬里〈城頭秋望〉詩二首之一:「秋光好處頓胡床,旋喚茶甌淺著湯。」。安頓,安置,為同義詞!
蹴
踩踏義,閩南語音是tshop, 教育部紀錄是 tshiok8,它的第二個釋義字,應該是蹴字!切音 tsiok/tshiok8. 我的口語語感是 tshop8, 跟 lop, lam3 (造字 上水下土,坔)同義。應該都是狀聲字!書面字是「蹋」「塌」字!切音thap/tap, th-, l- 都是齒齦音。另,「蹧蹋」,兩字的縮音就是t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