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 | 居家防疫是種「特權」:那些無法WFH、被迫WAH、沒有家的人們

世界走走 seh seh
·
·
IPFS
·
這是在全台升級三級警戒之際寫下的。
作者:鍾巧庭
(原文發佈於2021年5月24日)

Hi,全台升級三級警戒將滿一週,大家的居家防疫生活都還好嗎?希望世界走走推出的「逐疫前行」專題(12)能陪你度過這段艱難時期。

不過,居家上班(work from homeWFH)的日子縱然充滿挑戰,有餘裕在社群平台分享自炊菜單、育兒追趕跑跳碰的你我,其實是這場疫情風暴下的「特權階級」。

今天的《世界走走》,想帶你看見那些必須出門上工,維持社會運作的人們、那些被迫全天候在家上班(work at home, WAH)的人們,以及根本無家可以躲避病毒的人們......

疫情下人人平等,受到的衝擊卻不成比例。(AP)

無法WFH的人:疫情下加劇的不平等

「要麼我待在家裡,賺不了錢;要麼我繼續工作,害自己或其他人得病。」

在台灣本土案例節節攀升之際,不少企業啟動遠端、居家辦公模式,但外媒也點出,仍有為數可觀的公司無視疫情升溫,要求員工進辦公室工作,顯見台灣多年來長工時、強調實體出席的職場文化並非一朝一夕可改變。

但能不能在家工作,其實還取決於你從事的職業:從抗疫前線的醫療工作者、24小時運轉的工廠作業員、到支撐基本民生需求的零售業員工、餐飲外送員......對於諸多產業而言,在家上班從來就不是個選項,疫情下受到的衝擊也因此不成比例。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LS)的數據,教育程度、收入水準越高,有能力WFH的機會也越大;反過來說,低薪、低學歷的勞工,在疫情期間更可能暴露在染疫風險下,卻往往缺乏帶薪病假等相應福利保障。

美國民間智庫「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的研究更指出,疫情下無法居家工作者,無論是失業率或產生呼吸道症狀的比例,皆高於在家遠端上班的族群。無法WFH的族群所面臨的多重困境,在疫情爆發一段時間後將更加鮮明。

台灣本土疫情延燒,但不是每個人都享有「宅宅救台灣」的餘裕。(AP)

被迫WAH的人:家事又成為「女人的事」?

「我彷彿在一夕倒退為1950年代的主婦。」

這幾天,社群上流傳一張標題為「居家上班上課日常」的梗圖,媽媽整天的行程除了料理三餐、做家務以外,還充斥滿滿的「罵老公、罵小孩」,許多親子部落客的崩潰文也引發滿滿共鳴。

事實上,這些貼文雖帶有刻板印象,描寫的卻是不少媽媽、太太的疫情日常。

早在疫情爆發前,全球女性從事家務勞動的時數就是男性的數倍,但即便封鎖期間父母都待在家中,理應能平等分擔家務與停課後的育兒責任,多國研究卻顯示,疫情下的性平進程出現大開倒車的情況。

當老公關在書房裡上班,妻子必須在廚房邊工作、邊下廚、邊盯著居家學習的小孩;絕大多數家務勞動與育兒工作仍落到女性頭上,讓她們面臨龐大的身心壓力,甚至被迫中斷職涯。

「從清晨五點開始,到小孩在晚上八點半上床的這段時間內,我沒有一秒鐘可以工作。」在英國封鎖期間,育有兩名年幼子女的博斯沃思(Anna Bosworth)最後選擇辭職:「我是名女性主義者,但是在疫情之下,我失去了原有的選擇。」

除了家庭中的女性成員,疫情下被迫全天候WFH、WAH的還有原本就以家為職場的幫傭、看護們。

從西班牙到中東富裕的海灣國家,都傳出雇主禁止(外籍)幫傭離開家門的情形,許多人甚至被苛扣薪資、雇主暴力相向甚至伸出狼爪的案例也屢見不鮮,她們的工作負擔加劇,卻只能坐困在離家千里遠的異鄉無處求援。

而在鄰近台灣的香港,多為菲律賓與印尼籍的外傭同樣遭遇當局與雇主以「公衛」之名遂行的系統性歧視,有些人被禁止在放假日離開雇主家、得以外出者則面臨警察的針對性執法。

更甚者,港府無視外籍移工的感染率只有本地人一半的事實,一度下令對全境30多萬外傭強制實行病毒檢測及接種新冠疫苗,理由是她們有「定期社交聚會」的習慣,因此是「高風險」感染群。而隨著台灣疫情升溫,各地也出現要看護「暫停」休假的案例……

無家避疫的人們

「疾病不會挑人,但會找到這個社會最弱的點進行攻擊。」——林立青
疫情期間,社會安全網要如何接住最弱勢的族群?(AP)

萬華爆發本土疫情,街頭的無家者成為媒體焦點之一,貼上「防疫破口」標籤者有之,也有人選擇關心弱勢族群在巨變下更為困頓的處境。公共場所大量關閉,對常民而言只是少了休閒空間,街友卻頓失遮陽避雨的庇護場,面臨著無處上廁所、沒水可以喝,難以滿足基本需求的生存危機。

去年3月,COVID-19疫情重創美國,內華達州「賭城」拉斯維加斯有收容所出現確診病例,機構被迫緊急關閉消毒,多達500位街友一夕間無處棲身。當地政府迫於無奈下,決定將一處大型戶外停車場改建為臨時庇護所,鋪設一張張藍色地毯供無家者過夜。

第一晚,共有66名街友在此過夜,但當局馬上意識到,地毯難以消毒與清潔,對防疫反而有害無益。隨著隔夜「入住」停車場的人數攀升至117人,政府決定不再提供地毯,在水泥地劃設彼此相距6英尺的白色網格,要無家者直接睡在停車格內。

現場的克難畫面曝光後,旋即在社群媒體引發反彈聲浪,一名推特網友直言:「當整座城市的酒店滿是空房,拉斯維加斯卻把無家者安置在停車場......在我心目中,這張照片就是美國及應對新冠肺炎危機種種問題的縮影。」

大疫當前,我們的社會安全網又要如何接住最弱勢的族群?


同島一命不只是口號

在「耍廢救台灣」之餘,宅家防疫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協助社區?

  • 疫情之下,街頭販售員(無家者與社會弱勢)的生計大受衝擊
  • 《The Big Issue 大誌雜誌》推出線上訂閱方案
  • 台灣新巨輪服務協會認購防疫物資協助街賣者
  • 在台北市疫情最嚴重的萬華,許多組織正在對街頭上的無家者伸出援手,詳見作家林立青整理的防疫物資募集盤點
  • 為東南亞移工設計的聊天機器人「One-Forty CARE」,讓移工能即時獲得母語翻譯的防疫資訊(目前已建置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四種語言)

世界走走原創文章/報導目錄(生成中)

1. ...

(未完待續)

22. 居家防疫是種「特權」:那些無法WFH、被迫WAH、沒有家的人們

23. 當無國界的病毒遇上有國界的疫苗──「疫苗民族主義」禍延台灣

24. 我與新冠病毒共處一年半的經驗談:旅日台灣人的緊急事態日常

25. 防疫生活「心」指南:新冠時代如何照顧精神健康?

26. 台灣成中國「疫苗外交」戰場

27. 台灣人的疫情時差報告:這一次,世界示範給我們看

28. 疫情時差報告.紐約篇:封城之下,被圍困的關係與慾望

29. 世紀爭論的由來:鳳梨可以放在披薩上嗎?

30. 緬北血翡翠:漫長軍事獨裁下,底層人民只有這個卑微願望

31. 你我打疫苗對抗傳染病,要感謝300年前一位拿兒女做試驗的勇敢女性

32. 疫情職涯考驗:30歲,他在越南替台商跑業務,她在美國當飛行教練

33. 拍A片伸張女權?瑞典導演艾莉卡・拉斯特的「女性主義A片」之路

34. 又綠又台:德國下一位總理還是「她」?

35. 萬物皆可「訂」:疫情拉抬的訂閱經濟來襲,你也剁手手了嗎?

36. 毒品使用者可以「正常生活」?美國這位大學教授要你相信

37. 80年前歷史慘劇讓立陶宛更捍衛自由

38. 矽谷之祖,亦是矽谷之恥!諾貝爾天才的「失敗」人生啟示錄

39. 疫情結束後,「辦公室生活」是上班族唯一選擇嗎?

40. 能拯救世界的超級食物?全世界都在瘋海帶

41. 中共建黨百年:出生註定階級命運,「社會主義」真相是不平等

42. 疫情時差報告:走過沒有疫苗時的巴黎,與超佛系防疫的瑞典

43. 疫情時差報告:他見證5%人口感染仍樂觀的阿曼,她從杜拜「逃亡」到放下恐慌

44. 東京奧運為什麼不取消?其實決定權不在日本手上

45. 東京的第三場奧運夢

46. 跑道之上,誰是合乎標準的女人?

47. 林月雲,第一位挑戰奧運的台灣女性跑者

48. 呂頻:吳亦凡被刑事拘留,女權主義者應該慶祝嗎?

49. 東京奧運閉幕,回顧7位女子選手的傳奇時刻

50. 韓志瑛:我為什麼在南韓發起 #女性短髮運動

51. 想像一個沒有金牌的全紅嬋

52. 聖文森駐台大使柏安卓:我的結婚誓詞沒有「服從丈夫」這句話

53. 從BBC紀錄片,看帝國夾縫中的阿富汗兩百年

54. 塔利班再臨:女性重返黑暗年代

55. 48年人生、42年戰爭:阿富汗女孩的悲傷綠眼睛


本文原刊於《世界走走》。《世界走走》是一家新起步的、希望做成具有性別意識的國際新聞電子報,冀以跳脫二元的嶄新視角,詮釋各地的迷人故事🌎

路遙遠,我們一起走👣

訂閱世界走走電子報

世界走走 Facebook

世界走走 Instagram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