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慮要學會自律,必須先經過他律 談生涯發展 教育制度
澤爸的書裡提到
心理學的理論表示 :
孩子從無慮要學會自律,必須先經過他律。
孩子在自律之前,就是個無律居多的人,以自我為中心,優先想到自己、不太會顧慮到後果與他人的人,而我們就是他律的環境維護者。藉由我們的管教,他才能逐步地邁向自律。自律的定義為,面對事情能擁有想到他人感受與後續影響力的判斷能力,並且能肩負起舉步做的所有責任,這才是成熟的表現。所以,
我們身為父母,本應要給予孩子在行為上的約束與管教,提供有限制的自由的教養方式,至少在十八歲之前接要注重,中間隨著自律能力的養成多寡,再適度地放寬。
我的想到的是代表人生是在追求自律 就像我喜歡的一本書,書名【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無慮>他律>達到高度自律
看完澤爸的讓我又回過頭去想教育制度
有的人要等到大學畢業甚至是碩士畢業,甚至等你當爸媽了,才會有空去想這些事
廖科溢在講座中提到「你的努力是被推進的嗎?」
一路自律的養成,隨著上下課鐘聲響,你被推著知道這些歷史,第一次段考第二次段考,有了考試來檢視能力,時間總是過的特別快,當周遭人都在做這件事,好像不做很怪
追求成績、追求排名、追求觀感(追求著社會的眼光)
畢業後,追求名利⋯結婚生子,被年紀追著跑,一路都有追不完的事,感覺在跑馬拉松
但就像彭明輝教授說的,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了解本質讓我更安心
*你的努力是自我追求還是一路前進?
透過個性選擇了當下不討厭的科系,也剛好這科系能提供溫飽,一路前進 環境也符合自己的價值 從中找到成就感 得到使命感等,你可能就這樣過完一生
但有人一路都被過度呵護、凡是都是聽命於他人安排, 長大了也不知道生涯規劃是自己的責任
把人生的責任歸在他人身上 不懂得表達自己的主見 再來責怪 作為情緒的宣洩出口
即使你的努力是不甘願的,
你的責任 你的使命 別人提供給你,你會感謝 你要感恩
但不要都怪罪給別人
這樣會比較好過一點
怎麼不想想政府是最低下限 最後防線呢
或許要在大學就了解到這些 確實有點高標準
我不會說【20歲要知道的事 】【大學生 要看的...】人有內在節奏
就像podcast【慕尼黑哲學星期五】提過的
當我們如此強調文化差異 ,會先入為主的,把文化帶入一個人,而不是對這個人他自己個人獨特的地方。
搬來這個議題上,就是個人發展、生涯規劃 不列入優先考慮
或許制度是參考⋯情況下,放來台灣,但結果卻是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