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fid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前塵往事

fide
·
·

上個禮拜某天的日記:

我是怎樣,好好地一大早起來,走了路,讀了兩頁A Lover's Discourse,因Barthes寫到信,跑回去翻之前的email,再回去翻明日報/mypaper,忽然一下前塵往事上心頭,有H,但也不止H。其實我還是不太能看自己那時候的信,自說自話的,傳教的,我都覺得有點噁心,有英文的也不太能看,不過我也真的忘記PChome的文章還在,只是被我隱藏而已,那裡還有年份,如果要考古也許不是壞事,那時的文章大部分都不能看了,那現在的文章(馬特市)會不會再十年也都不忍卒睹?

這個懷舊是什麼呢?也許是因為最近看到有人把十年前的日記翻出來..

我自己的青春,畢竟那些年耗了那麼多時間在網路上,真要爬梳,也很多文字與青春,人到了一個年紀,再怎麼無聊的人(生),也會有點前塵往事,關於往事:


  1. 年輕時的記憶真好,我到現在仍能記得彼時相熟的網友的部落格住址,打進去,竟然仍出現通路:KL, P, J, E, W...
  2. 從那時我便一路遇見溫柔的大人,應該說,在我是個死小孩時,總是遇見溫柔的大人,回去讀那些信,比如像KL逗著我的話,真是無法想像現在的自己可能用同樣的耐心跟愛心去對待彼時的自己,或如果我遇見一個像自己一樣彆扭又自以為是大人的小孩,我應該無法忍受吧。從以前到現在,我其實就不太能忍受自以為早熟、precocious的小孩,大概因為我小時候就是這種小孩,看到有同樣特質的,很容易覺得不耐,很想說:你不要急著長大,好好待在你的年紀就好...想想,當年KL是跟我說過好好享受青春什麼之類的話
  3. 如果我要去找從前路過或共度過的人,找得到嗎?那些人的網頁,除了一個,都停止更新了,有一些網友,成了臉友,有的現在也算在他們自己領域的小小名人,略有「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之感,那時在FB上加了不少網友,那時還在臉書真神奇的年代,對把小學同學和網友和親戚混在同一個帳號\身份的世界裡不覺不妥,但也有一些那時沒加、就已經失聯的人,現在要去找,也不知道從何找起,因為不是現實中的朋友,沒有mutual friend,找人會像大海撈針
  4. 不過我這種懷舊的心情,大概也只會持續一天;我連現實中的朋友都不太能聯絡了。每隔一陣,我便會想,該把當年的SA照片,整理出來,寄給M,也一直沒做,也許我對往事的眷戀、記掛,也就到這裡?也想過道歉,當年離別時的自己只在意對錯,只想向自己證明、確認那樣斷裂關係的自己沒有理虧,後來(也沒有很後來,一兩年後吧),才明白:我該道歉,不為對錯。道歉,只是表示:對方當時是受了傷。無論如何,不管誰是誰非,在當下,對方是受到了傷害
  5. 同理,我也該跟H道歉,這些年來,我也想過,如果好好地道歉、寫信的話,也許有辦法讓她再度理我
  6. 但真的要花那個功夫又覺得麻煩,好花時間,好懶得,所以,我應該也沒那麼想(至少目前還沒)
  7. 也有一些人,和網路無關,恐怕我真的找不回來了,像葉,以及那個小女孩...
  8. 我跑到Matters,開了一個新的帳號\身體,幾乎不貼舊文,刻意地開啟另一個身份...如果我們有很多自己,這些是否有一天會合在一起?像佩索阿的75個名字?
  9. 留下了太多文字的紀錄,多年前網上,與中間多年線下的,包括那些我很少回去看的日記,歷史紀錄、渣滓,考古是一回事(大概也只有自己有興趣考古自己),但如果重新書寫,如何讓同一個故事\敘事\文本,具有層次?只是flashback不行,是最無聊的手法
  10. 以前我們比現在多時間與耐性閱讀,包括網路上的
  11. Matters吸引人的地方在於這種復古感,回到了史前時代,Web 2.0之前,在網路還是虛擬真實,在我們上網是為了打造另外一個自己,和另外一群現實中不相識的陌生人交心(或者交換謊言)之時,但Matters亦有社群平台的特質,notification、即時回應的焦慮等等,到底不可能全然古樸..
  12. 剛剛打開明日報時,想過要不要乾脆重新使用,那裡是黑洞無疑,但想到有讓我一想到就覺得不潔淨的人(當年用不潔淨的方式發現那blog)就讓我覺得不潔淨:還是不要好了。(即便那人現在不太有可能想到或記得那裡)
  13. 所以真的是一個黑洞都不剩的世界。但也符合,終於抵達1984的digital surveillance state的現在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