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孤独又疲惫时就想:我的背后是有土地的
一、到农场去!
成都回昆明的路上,穿过很多长长的隧道,手机信号若有若无,像我此时的心境一样忽强忽弱。上一秒我还在成都生活市集上帮亮亮农场卖丝瓜,这一秒我就要又回到远离土地的城市去。
我是学影视人类学的,在西南地区认识了很多民族,拍摄了很多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工作中经常和村民、土地打交道,但有些时候总是感到力不从心。
在外人看来,我好像是了解乡村的,可这点了解又很模糊,看见植物想认又不敢认,拿出手机软件来测试才敢确认,拍出来的东西也总是感觉差点什么。
我总是被阿巴斯、小川绅介、阿涅斯·瓦尔达乡村题材的片子所吸引,尤其是小川绅介。他在回忆录《收割电影》里讲到,为了更真切地拍纪录片,他和村民一起种植、反抗,这样坚持了十几年,才拍完了片子。
如果举最近十年的片子,影响很多人想去开农场的《最大的小小农场》,本就是纪录片;以简易的食物传递出深沉人生哲学的《小森林》,也是由原著漫画的作者在日本乡村长期生活所创作的。
去年看到食通社生态农业实习生的招募,一想到有机会作为“本地人”参与劳作,与自己心中所想不谋而合,我便毫不犹豫的报名了。
二、家庭农场,各有分工
亮亮农场在成都平原的东北角边缘,金堂县一个叫牛角村的小村庄里,主要土壤是黄粘土,这里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红薯、油菜、蔬菜等作物。
大多数人每天要骑着小三轮车,路过一片片的玉米地,大概十分钟的路程,去到镇上上学、购买所需的物资、还有打牌。每月逢双号有集市,可以买很多平时没有的东西。
我就是坐着这样的小三轮车,被农场主唐亮从繁忙的农活中抽空接回来的。
一到农场,唐亮老师就开始介绍农场的家庭成员。目前,亮亮农场背后的大家庭共有11口人,除去三个年纪比较小的孩子之外,每个人都承担着重要的工作。
唐亮是农场对外交流和运营的总负责人;唐亮的父亲主要负责田间一线的生产;唐亮的母亲是父亲的助手,也是负责农场一日三餐的主要后勤;弟弟唐进主管生产统筹;弟妹小桥是唐进的助手,同时协助农产品的发货;唐亮的伴侣栗子则负责农场的教育和整个农场的美化、装饰;大伯小伯年纪大了,他们基本上处于养老状态,享受生活之余顺便搭把手。
为什么想做农场?唐亮讲起他小时候的经历,他的父母和其他的农村父母一样,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他和弟弟就变成了留守儿童,总是期待家人团聚的日子。
大学毕业后,唐亮发现经营农场可以把家庭凝聚起来。于是,在北京的农场实习两年,唐亮拿着仅有的三万块毅然回到家乡,开启了家庭农场的探索。
三、亮亮农场的10年
从农场建立到现在,大概有10年时间。这一大家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在一起,而是在唐亮的影响下陆陆续续回来的。
因为身体原因没有成家的大伯和小伯,是最开始支持他的家人。他们先是在自己家的几亩地中开始了自己的小实验,种下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
第二年,在外面打工的父亲参与进来,在广东打工的弟弟和弟妹也加入了农场,农场也开始有了盈利。
第三年,妈妈关掉了自己镇上的麻将馆,很少见面的一家人逐渐团聚在新的农场里,分工有序地为农场贡献自己的力量。
几年后,唐亮也迎来了自己的爱情——探索华德福教育的栗子。栗子的加入,为农场注入了新的生机,从农场美化到亲子教育,亮亮农场有了更多的意义。
在剧烈变迁的中国社会中,亮亮家庭农场似乎打开了全新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虽然会有摩擦,也要不断处理新出现的问题,但全家人的幸福指数是可以感受到的。
农场这十年,每年都有新的变化。唐亮盖起了新房子,叔叔们试种新的农作物,栗子在更新绿化,唐进买来了拖拉机、建了新的冷库,阿姨和叔叔伯伯又开始了新的学习……
一个小小的家庭农场,养活了一大家子11口人的生活,逐渐探索家里孩子教育、老人养老和青年人的继续教育,并开始探索带动所在村庄的凝聚力。在农场的每一天,不管是物还是人都在散发着新的生机。
四、离开了,留下的
我在农场的这段时间,每天接触最多的便是小桥和栗子。
我几乎每天跟着小桥除草。成都的夏天很热,中午的烈日可以把人晒化,只能早晚干活。今天偷懒一下,明天的野草可能就会疯长起来。
夏天雨水多,只靠家里的劳动力就不够用了,需要临时雇佣村民来帮忙,不然杂草的速度会超过农作物的速度,影响收成。
一个月时间,我们给生姜地反复除了三轮草,是一项反复又要勤快的工作,也是生态种植重要的一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小森林》“夏秋篇”有那么多除草的场景了。不过好在,以土地为生的人,为土地洒下的每份汗水都不会白费。
离开农场很多天了,我时常看到他们在发着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美好生活,突然感觉这一切离我很遥远,不知道是否还会时常想起我这个“家人”,直到有一天早上,栗子发来消息跟我说:“小芳,呦呦说:小芳阿姨还没有回来。” 他还记得我。
和其他的实习生不同,我只实习了不到一个月,总是抱着很多的愧疚和缺憾。直到有天,我路过一户农家的院子,在各种农作物里一眼看到熟悉的生姜叶,不确定地上去问了下,是我熟悉的那种味道,自信的分享给朋友,它们再也不是我所陌生的植物了。
我想,这些记忆总会在我大脑中,应该永远也不会被删掉了。
五、做农夫的朋友
毕业后工作的我,没有什么积蓄,疫情之下,想做很多事的同时又被“挣钱”的事情困扰,只能为五斗米折个腰,暂时先做个农夫的朋友吧。
回到云南,我在这里找到了新的农人们,开始了我“健康生活”的第一步。没想到,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买到的第一颗有机花菜第二天竟然爬了两条好大的虫子,把我吓一机灵。
虽然之前在农场和各种小虫子大战过好多回合,但是当我在另一个环境里面对他们的时候,又需要重新做心理建设,打破自己原有的认知。
能接触到食物深层信息的人,肯定会和我一样,改变对生产者的看法。如果能了解他们的世界观,就会怀着理解和尊敬与他们接触。这样一来,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收入增加,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年轻人自然会增多。
虽然我们不在生产第一线,不代表我们就完全与生产无关。实际上,我们也间接参与制造了农业的今天。比如在某平台直播上,59.9元就能买到三只鸡,大家蜂拥而上。从事生态养殖的农人,却从来没有受到如此的追捧。
来亮亮农场后,越发觉得农业不是简单的事情。如果暂时还不能开农场,那不妨听栗子的话,先和农夫做朋友吧。
每当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感到孤独又疲惫的时候,就想,我的背后是有土地的。
关于生态农场实习生项目食通社于2021年11月发起了“生态农业实习生计划“,这是我们为行业赋能的又一探索。经过多轮沟通和选拔,我们最终匹配了18位实习生,前往8个省市的11个农场,开展2个月至1年不等的实习期。我们期待生态农场可以将农场管理、生产技术、销售推广等宝贵经验梳理出来,供想返乡从事生态农业的年轻人参考。同时,有着多元背景的实习生们也可以贡献所长,为农场注入活力,并降低自己将来返乡创业的学习和试错成本。2023年,食通社将开启第二期生态农业实习生计划,敬请期待!
如无说明,文中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编辑:泽恩
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我们相信,让消费者了解食物的来源,为生态农业从业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我们的食物体系才能做到健康、美味、可持续。
微博/豆瓣/知乎:食通社
微信公众号:foodthinkchina微信小号:foodthinkcn
官方网站:www.foodthink.cn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